张璐 的诗词翻译 张璐翻译的古诗词( 三 )


李商隐、柳永古诗词翻译 北齐二首李商隐一笑相倾国便亡 , 何劳荆棘始堪伤 。
小怜玉体横陈夜 , 已报周师入晋阳 。
巧笑知堪敌万机 , 倾城最在著戎衣 。
晋阳已陷休回顾 , 更请君王猎一围 。
【诗词赏析】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 , 以借古鉴今的 。
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议论附丽于形象 。
既是咏史 , 便离不开议论 。
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 , 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 。
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 , 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 。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 。
“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 , 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 。
“荆棘”句引典照应国亡之意 。
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 , 预见天下将乱 , 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 , 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 。
虽每句各用一典故 , 却不见用事痕迹 , 全在于意脉不断 , 可谓巧于用典 。
但如果只此而已 , 仍属老生常谈 。
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 。
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 , 玉体横陈”(司马相如) , 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 , 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 。
公元五七七年 , 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 , 向齐都邺城进军 , 高纬出逃被俘 , 北齐遂灭 。
此句又与“荆棘”映带 。
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 。
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 , 相隔尚有时日 。
“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 , 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 , 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 , 更能发人深省 。
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 , 通过特殊表现一般 , 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 , 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 , 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 。
“巧笑倩兮 , 美目盼兮” , 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 。
“巧笑”与“万机” , 一女与天下 , 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 。
说“巧笑”堪敌“万机” , 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 。
“知”实为哪知 , 意味尤见辛辣 。
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 , 此句便是冷嘲 , 不议论的议论 。
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 , 在高纬眼中 , 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 , 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 。
这句仍是反语 , 有潜台词在 。
古来许多巾帼英雄 , 其飒爽英姿 , 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 。
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 , 不是为天下 , 而是轻天下 。
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 。
他们逢场作戏 , 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
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 , 帝猎于三堆 , 晋州告急 。
帝将返 , 淑妃更请杀一围 , 从之 。
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 , 仍不忘追欢逐乐 , 还要再猎一围 。
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 , 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
尽管不著议论 , 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 , 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 。
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 。
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 , 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 , 引人注目 , 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 , 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 对比色彩强烈 , 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
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 , 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 , 然而 , 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 , 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 , 就会显得十分平庸 , 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