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国维诗词境界观 王国维诗词三境界

浅析王国维诗词境界观 王国维诗词三境界

对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的看法或体会 王国维的“境界”说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 。
与前人相比,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文学批评史上,那种只重“言志”,“抒情”的论点,偏执一端;那种只重形象,画面的论点,偏执另一端 。
清初的王夫之关于“情景互”的观点,叶燮关于“形依情,情附形”的观点,虽然已为境界说中的本质论奠定了基础,但毕竟是王国维最明确,最系统地阐述了艺术境界中“景”与“情”的关系,自觉地“探其本”,完成了境界说的本质论 。
王国维认为,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境界”本质上是“景”和“情"两个元质构成的.但不论是客观的“景”,还是主观的“情”,都是“观”——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 。
“情”、“景”这种特殊矛盾的多样化的对立统一,便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
关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王国维美学大体分为三部分:[编辑] 境界说王国维阐明他提出的“境界”说:诗词以境界为上 。
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理想派写境,浪漫派造境 。
无我之境静而雅,有我之境宏壮 。
物境和心境都属于境界 。
[编辑] 词人的修养词人不失赤子之心 。
客观的诗人必须多阅世,主观的诗人必须少阅世 成大业必须经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引自晏殊的《蝶恋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引自柳永的《蝶恋花》)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 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是文艺批评类著作 。
他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而论及的内容达到近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 。
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了"境界说" 。
境,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也运用过这些词语,如宋朝严羽的"兴趣"、清朝王士桢的"神韵"、袁枚的"性灵"诸说,但都是就风格、技巧而言,王国维则提到美学的本质论高度 。
他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
"① "词以境界为最上 。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②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否则谓之无境界 。
"③ 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原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 。
在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王国维提出了四个关系 。
第一是"自然"与"理想"的关系 。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
④ 诗有写实派和理想派,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是着重于虚构、主观的想象,而虚构、主观的想象又以生活现实为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