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诗词 与民俗有关的诗词( 四 )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
她创始于明末 , 鼎盛于清朝 , 深受人们的喜爱 , 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 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
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 , 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 经济日益繁荣 , 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 , 非常适宜雕刻画版 , 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 , 并日益走向兴盛 。
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 , 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
由于历史原因 , 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 , 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 , 濒临灭绝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 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 , 使之枯木逢春 。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 , 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 , 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 , 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
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 , 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 , 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 , 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
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 , 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 , 以及北方其它年画 , 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
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 , 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 。
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天津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 , 形成于北京 , 具有独特风格的 , 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 。
初始时 , 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 , 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 。
在它孕育、形成时期 , (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 , 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 。
同治中期 , 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 , 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 , 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 , 是呈显著之势的 。
究其原因是 , 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 , 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 , 或新创作的剧目 。
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 , “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 , 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 。
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 , 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 , 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 。
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 , 还教出了不少弟子 , 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 , 如余叔岩、孟小冬等 。
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 , 不仅素好京剧 , 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 , 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 , 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 , 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 。
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 , 多姿多彩 。
虽为工商大都会 , 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 , 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 , 追求多子多福 , 家大业大 , 子孙满堂 , 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