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什么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三 )


?生活是草蛇灰线 , 伏延千里 , 诗意也是 。
在问答网站知乎上 , 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 , 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 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 , 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 , 还 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 美 , 落英缤纷” , 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 , 姐姐就给你糖吃啊”?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 , 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 , 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 熟于心的诗 , 触发了共情的钮 , 才能懂得诗词之美 。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 , 至少你“读过” 。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 , 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 凉 , 看风乍起 , 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毕竟如歌中所唱的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
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 , 好在 , 诗还活着 。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二】它唤起了高中毕业之后的观众对诗词之美的欣赏 。
高二分科以后 , 我母校的早读课是每周三天英语两天语文 , 20分钟的早读课当然会有人急急忙忙赶作业 。
当年我还是语文课代表 , 至今还记得 , 只要在讲台上带读《春江花月夜》 , 背到“江天一色无纤尘 , 皎皎空中孤月轮”附近的时候 , 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停笔 , 或者笔还没停下 , 声音已经加入进来 。
我们班当年男生虽然不多 , 声音却都很好听 , 刚好能压住妹子们柔婉的声音 , 诵读声就特别动人 。
我还记得某一天第一节是数学课 , 我们数学老师人称范公子 , 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地等我们背完“不知乘月几人归 , 落月摇情满江树” , 把三角板往讲台上一放 , 说“哎呀谢老师教的班就是不一样 , 背得多好听啊 。
”看《诗词大会》的时候 , 我遇到稍有印象但想不起来出处或者上下句的诗词就会查一下 , 看到全诗心下会恍然大悟地“哦~”一声 , 然后脑子里就过电影般地浮现出上课时老师们描绘的意象 。
桃李春风一杯酒 , 江湖夜雨十年灯 。
风一更 , 雪一更 , 聒碎乡心梦不成 , 故园无此声 。
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 。
就算是被楼上一些答主吐槽的太祖诗词出现频率过多 , 有些词写得也是真好 。
全场齐诵“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的时候 , 还是挺燃的嘛 。
四位点评嘉宾也都是很好的语文老师 , 直抒胸臆做科普 , 有感而发不矫情 。
尤其康震老师 , 真的称得上一句“出口成章” 。
再则 , 这个节目老少咸宜 , 选手的个性都很鲜明 , 场上互动也尽力营造了一种围炉而话的亲切氛围 。
我特别喜欢选手自我介绍开场时的那句定场诗 , 真的能看出每个人的个性 。
比如争议很大的张淼淼 , 我也觉得小姑娘情绪太外露了一点 , 但她每次上场 , 虽然穿着精致的汉服 , 妆发搭配得也很温柔 , 定场诗可是“我本楚狂人 , 凤歌笑孔丘”啊 。
情绪管理注意一点 , 其实也是一个挺吸粉的反差萌人设 。
武亦姝的自我介绍“唯愿当歌对酒时 , 月光长照金樽里” , 就显得很洒脱 , 妹子也给人一种不太在乎比赛结果 , 享受过程以文会友的感觉 。
舞台特效虽然拖沓了一点 , 整个节目的舞美和配乐还是赏心悦目的 , 我春节这几天在宿舍 , 经常把b站上的合集外放当背景音乐 。
最后夸奖一下董卿姐姐的主持功力 。
我前两天还在跟基友吐槽董卿的古典文学功底不低 , 不仅所有题干念得抑扬顿挫 , 流畅自然 , 而且点评嘉宾抛出的梗也能接上 , 偶尔还能来两句应景的诗词配合采访 。
对比一下之前在知乎上看到 , 某当红小花旦当年演红楼梦的重要女配 , 之后上节目强调受训多时 , 结果连判词也读不来(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