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1、“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国务院日前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包含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那达慕等70项民俗 。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文章插图
2、春节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象中秋节已经明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其他的还在审核中.说到这里,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居然被韩国申报了,想起真是气人啊!!老屈晓得了恐怕也被气活了!
春节民俗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文章插图
3、传统节日之春节春节 , 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传统节日之春节的相关内容吧 。
传统节日之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 , 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 , 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 , 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 , 终而复始,万象更新 , 新的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 ,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而春节的许多小规矩小迷信也那么那人探寻 。
大家都应该知道春节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上供 。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件事情这可是有讲究的 。例如,上供用的水果不能马虎,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去供奉祖先和神灵的 。要选着寓意好的水果 。例如:苹果――平平安安 , 桔子――金桔满堂,橙子――心想事成 。像梨,就不可以作为贡品因为有一部分人认为梨和“离”是同音别字 。所以不受大家欢迎 。还有就是香蕉――焦头烂额 。所以有些水果不能上供 。
水果只是一部分贡品还有就是饺子作为贡品一定要成双成对的放不能落单 。把糖作为贡品上供的时候要放硬糖不能放软糖 。因为这样的甜蜜够硬不会散 。
上供还要有红烛,火纸 , 佛香等等 , 不过最重要的是火纸 , 火纸要被真钱压过才可以烧,而且要一家之主压,这可能是觉得更加真诚吧 。
不管这些是真是假 , 但至少被老祖宗们津津乐道就一定有它的原因 。希望这些春节中的小常识可以让更多的’80后,90后们知道春节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有多么的举足轻重 。如果春节没有任何禁忌那么也就代表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它 。规矩越多越能体现春节的重大意义 。
春节的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岁节(年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 , “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 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 。“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 , 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十二月运行 , 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 。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 , 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 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 。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 。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 , 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文章插图
4、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 , 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 ,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 , 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 , 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 , 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 , 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 , 挂在人的旁边 , 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 , 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 , 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爆竹 ,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 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 ,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文章插图
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传统节日是什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 。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
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习俗 。
2006年5月 , 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4、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 , 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
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5、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 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6、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1989年 , 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2006年5月20日 , 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7、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 。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
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 , 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 。
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 。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 , 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
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春节”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腥牍壹斗俏镏饰幕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