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中元节包袱称呼,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

1、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实用)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中元节到了,原来有烧包袱的习俗,你知道包袱应该怎么写吗?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实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实用)
包,也叫包袱,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包装就成为“包” 。
包 , 分为花包和白包两种,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
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的相关栏目写上先人的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烧包时间等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
封皮内容解释:
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如下(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已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阳间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各列内容写法:
第一列:
花包,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 , 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 , 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
白包,“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按期限烧各种包(如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的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 。
如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 , 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 , 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
第二列:
一般不填写 , 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 。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
第三列:
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
首先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
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
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要将姓和名分开,如写给男先人就称“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某某”为名),写给女先人为“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称男先人为老大人、女先人为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 。
第四列:
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与收包人的关系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 。
第五列:
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 。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 , 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写了 。
包袱的写法格式及称呼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们中元祭祖的日子 。烧包袱 , 是由烧纸钱演化而来 。将打好的纸钱,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 。封好后 , 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 的字样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父母死三年内:父称 新逝显考,母称 新逝显妣 。
父之兄: 故伯考
孝胞侄 父之弟: 故叔考
孝胞侄 父之堂兄: 故堂伯
孝堂侄 父之侄: 故堂兄(弟)
堂兄或弟 母之父母: 故外祖考(妣)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 故舅考(妣)
孝外甥 母之伯爷: 故堂外伯祖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 故堂母舅
堂外甥 父之姐夫: 故姑父 内侄
父之姐妹:故姑母(其夫姓)府 (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爷: 故姑公(姓) 公讳(名字)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父之姑母: 故姑婆(其夫姓)府(自姓)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同父母之姐:故胞姐(其夫姓)府(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胞弟
胞姐之丈夫: 故姐夫(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内弟
母之姐夫: 故姨父(姓) 府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姨侄
母之姐妹: 故姨母(夫姓) 府(自姓)老孺人收用 姨侄
母之祖父:故外曾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曾外孙
母之祖母:故外曾祖妣(夫姓)府(自姓)老孺人收用 曾外孙
妻之父母:故岳考(妣) 孝婿 妻之伯爷: 故伯岳考 (妣) 侄婿
妻之伯娘:故伯岳妣(夫姓) 母(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 叩
妻之祖父母: 故内祖考(妣)孙婿
妻之姐夫: 故襟兄 收用 襟弟
妻之姐姐: 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实用 中元节包袱称呼,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母之姨侄: 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妻之表兄: 内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娘): 故寄父考(妣)寄男
乾爹之父亲: 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孙男
后父: 故继父 老大人收用 继男 后
母: 故继母 老孺人收用 继男
丈夫: 故良人 收用 荆室
妻: 故贤妻 收用 为夫 具
朋友: 故彦兄 收用 世弟
老庚: 故庚兄 收用 庚弟
手艺与师父: 故恩师 老大人收用 孝门徒
拜把弟兄: 故血兄 收用 血弟
亲家: 故姻兄 收用 姻兄
未婚夫与妻: 故结发 府 断弦妹收用 断弦兄
未婚妻与夫: 故淑配 府 无缘兄 无缘妹 与亲家父母: 故姻尊 姻侄
与亲家之祖: 故太姻尊 姻内侄孙

实用 中元节包袱称呼,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

文章插图
2、中元节包袱称呼“包袱”即将金银纸衣、溪银、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 , 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不同的辈分,其称呼也不同,一般上溯四代 , 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 。尊称为男右女左 。自称对应的是:子、孙、曾孙、高孙 。
中元节包袱称呼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的主要习俗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
七月十四或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
实用 中元节包袱称呼,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

文章插图
3、中元节包袱书写称谓中元节包袱书写格式如下:
一、整体文章格式需要竖写 。
二、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xx先生千古” 。
三、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 。
四、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 , 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xx敬挽 。
节日由来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 , 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 , 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
实用 中元节包袱称呼,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

文章插图
4、中元节写包的格式与称呼中元节写包的格式与称呼:包袱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给XX);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即:农历跪拜焚化的日期) 。
七月半烧包的习俗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奉后需要烧化纸钱 。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 , 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纱衣和路票,纱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纱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纱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 , 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
中元节的简介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别名:盂兰盆会) , 是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 , 俗称“七月半”(华南地区为七月十四,一些地方为七月十三),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鬼节、施孤或亡人节等 。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
盂兰盆会的意义
盂兰盆会 , 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盂兰盆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 , 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
实用 中元节包袱称呼,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和称呼大全

文章插图
5、中元节写包的格式与称呼表 袱包的格式与称呼 导读:一直以来,中元节就有鬼节之称,在民间属于人们祭祀祭祖的重要日子,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元节里烧袱包这一特色习俗,尤其是烧包袱在书写格式还极为讲究,那么,大家对这一特色习俗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中元节写包的格式与称呼表,一起来看看袱包的格式与称呼怎么写吧 。
中元节写包的格式
包袱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胜会之期虔诚准备阴间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给XX);
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即:农历跪拜焚化的日期) 。
中元节写包称呼表
直系亲人的称呼:
九代:称鼻祖 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孙
八代:称远祖 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云孙
七代:称太祖 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孙
六代:称烈祖 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孙
五代:称天祖 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来孙
四代:称高祖 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孙
三代:称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孙
二代:称祖父 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孙
一代:称父亲 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
旁系亲人的称呼:
父之兄:称伯伯 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 故舅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 故姑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内侄
父之姐妹:称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父之姑爷:称故姑公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父之姑娘:称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胞姐之丈夫:称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内弟
母之姐夫:称姨父 故姨父 府 老大人收用 姨侄
母之姐妹:称姨母 故姨母 府 老孺人收用 姨侄
妻之父:称岳父 故岳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