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是什么梗,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

1、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两棵枣树是文艺梗 , 这句话出现在鲁迅先生的秋夜的第一句 , 用心体会,你会发现有一种孤寂感在里面,院子外边除了枣树还是枣树,别的什么也没有,读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会想到院子外面还有别的东西 。
但是很遗憾,剩下的另一颗还是枣树,这会给读者造成冲击感 , 也促进读者去深思,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枣树的直白描写手法,就可能达不到效果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鲁迅在秋夜里想起了故乡 , 想用两棵树来表达他和他弟弟周作人之间由手足之情再到后来有了分歧的一种状况 。
枣树的描写
鲁迅先生之所以用这样的文学手法描写,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到鲁迅先生的心境,如此表达出一种无奈之下无聊的心态,看似重复却流露出心底的烦躁与压抑,鲁迅先生也希望当时可以出现新鲜的社会现象,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
作者如此重复地写枣树,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充分注意,一开头就把所要歌颂的对象凸现出来 。等读罢全篇,一对顶天立地直刺天空的勇士形象便完整而又生动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
【枣树是什么梗,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在这里,枣树已经人格化了 , 我们已经从作者的描写中品味出了它的象征意义,枣树正是那些前仆后继的革命勇士的化身,在当时的黑暗时代,也正是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真实写照 。

枣树是什么梗,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

文章插图
2、什么梗什么意思?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类似的梗:
1、三人行必有三人 。
2、上次这么无语还是上次 。
3、你是个明白人,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我也是明白人,明白人就应该明白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 , 只要大家都明白明白应该明白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这样网络环境就是充满明白人希望下次见到你是在下次你这说的,跟说话一样我长话短说,但是说来话长 。
4、螃蟹死之前还是活的 。 
5、但凡你这句话有点道理,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 。  
6、明天想和对象去看电影 , 有什么好的对象推荐一下 。
7、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 。
8、在让我失望这件事上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
“废话文学”源远流长
“废话文学”不是文学,但确实是废话(这也是一句废话) 。说起“废话” , 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 。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 。
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提到,“道家教人‘得意而忘言’,言既该忘,到头儿岂非废话?佛家告人真如‘不可说’,禅宗更指出‘开口便错’:所有言说 , 到头儿全是废话 。
由此可见,废话源远流长,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 。“废话文学”火了之后,有网友在一些经典影视剧中,也找到了很多当年初看时并未察觉的废话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 ,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经常有意无意说“废话”的人 。
比如,日常性的关心一个人,你会脱口而出“你出门穿厚一点,就不会那么冷了”“你要是能把烟戒了,就不会咳嗽了”,事实上,只要仔细去寻找,这类废话真的有很多 。
枣树是什么梗,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

文章插图
3、一颗枣树是什么梗这是一种重复的写法 。
这句话出自《秋夜》的第一句,先描述门口有两颗树,但是不说都是枣树,而是分成两次说,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修辞手法,这会给读者造成冲击感,也促进读者去深思 。
第一段没有从较大场景着笔写秋夜,而是劈头一句即以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 。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特别鲜明突出 。
枣树是什么梗,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

文章插图
4、上次还是在上次是什么梗?上次还是在上次的梗的意思:就是一句废话,出自最近比较流行的废话文学 。用来形容网上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和视频 。
该梗出自B站评论区,出自up主“那就叫王师傅吧”和“旅途船长”的视频,看起来说了一堆话却好像什么意思也没有表达 。网友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就是听了半天一堆废话 。
比较有意思的废话文学:
剥开香蕉后,你会发现一个剥了皮的香蕉 。
关于明天的事后天就知道了 。
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 。
我睡着之前还是醒的 。
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不成功!则失败 。
放点黑黑的白芝麻 。
地球自转一周等于自转7天 。
这个西红柿有–股番茄味 。
人被杀就会死 。
我上次这么无语的时候还是在上次 。
我猛然一看我就猛然看到了这条提问我之前还没发现当我发现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了 。
你跟我搁这搁这儿呢 。
如果你不胖的话,你肯定是个瘦子晨跑十公里就等于跑了十公里 。
吃面不吃蒜等于没吃蒜 。
如果你愿意多花点时间了解我你就会发现多花了点时间 。
属于‌‌‌‌‌‌‌‌‌‌‌‌网上很火的废话文学 , 看起来说了一大堆但是全是废话 。比如“上一次看到这个还是上一次”“上一次这么无语还是上一次”、“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
上次见到你还是上次,意思就是说我和你见面的次数只在于前面的那一次!说明我和你见面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 , 自从上次见面过后我们再也没有见面了!有时候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如果不经常见面的话感情就会淡!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走动增进感情 。
“废话文学”不是文学,但确实是废话(这也是一句废话) 。说起“废话”,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 。
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 , 另一棵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 。
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提到,“道家教人‘得意而忘言’,言既该忘 , 到头儿岂非废话?佛家告人真如‘不可说’,禅宗更指出‘开口便错’:所有言说,到头儿全是废话 。
枣树是什么梗,想知道两棵枣树是什么梗?

文章插图
5、两棵枣树什么梗 内涵在一般情况下 , 通常觉得“两棵树”指的应该是不同的两种树,但像这种“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写法似乎也不算错 。
如果撇开上下文不谈 , 这句话确实很累赘 。
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人会这样说 。
但是正是这样一句看似累赘的话,才构建了一种语境 , 一种氛围 。
用了这样的句子,如果慢慢体会,你会感觉到一种孤寂 。
院子外边其实什么也没有 , 除了枣树还是枣树 。
这就有一种孤寂的感觉在里面 。
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是,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东西,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 。
很单调,很孤单 。
这种孤寂的感觉,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的 。
另外表现的,就是对这种孤寂的不满 。
鲁迅希望出现新鲜的社会现象,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 , 可是没有,鲁迅很期待 。
有人问,难道鲁迅下笔之前会想到这么多?
如果事前没有想到,那就是偶然的灵感,我们就不必费心在这里讨论 。
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爱惜时间的人,他提出浪费别人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 也提出过文章不能够无病呻吟,而先生的两颗枣树看似是无意义的病句,其实是先生有意为之,来讽刺某些学者发表政论文章多是无意义的废话,毫无价值可言 , 却受他人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