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语文要求阅读的所有课外书( 三 )


最好是多看多写多想多记,相信你回做好的!
高中的文言文什么的要求全部背诵吗?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
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 。
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
1.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也就是说要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 。
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 。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 。
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 。
不仅要读懂,弄清楚,还得句子通顺,语言表达准确,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
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 。
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 。
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 。
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又往往高于现实 。
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 。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 。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 。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
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 。
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 。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
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 。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
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
3.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找出意象,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 。
首先是找出意象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 。
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 。
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 。
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 。
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