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首中国古典古韵诗词( 五 )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 ,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 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五岭:大庾岭 , 骑田岭 , 都庞岭 , 萌渚岭 , 越城岭 , 或称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 , “阪上走丸” , 从斜坡滚下泥丸 , 形容跳动之快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 , 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 , 海拔四千米左右 。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
56个字 , 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 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 , 抑或对诗歌史而论 , 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 ,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 , 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 滚滚而下 , 牵动着全篇 , 也笼罩着全诗 。
“只等闲”举重若轻 ,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 , 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 ,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 应付自如 , 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 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
从首联开始 , 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 , 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 , 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 , 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 , 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 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 , 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 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 , 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
在毛泽东诗词中 , 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 , 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 , 直下龙岩上杭” ,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 ,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
那么 , 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与其他诗词相比 , 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 , 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 , 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 , 气势不可阻挡 , 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 , 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 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 , 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 , 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 , 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
一般说来 , 以地名入诗很难 , 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 , 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 , 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 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