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的翻译与鉴赏?( 四 )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 。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 。《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 。《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 。”这是清代之俗 。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 。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
挂艾草、菖蒲、榕枝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 。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 。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 。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 。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 。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此闽中谚语 。”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