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老刑名之学”( 三 )


3、养生之道:黄老道家主张治身治国,试图将治身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它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依托,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 , 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 , 世称“人君南面之术” , 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 。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但又崇信神仙 。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 , 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 。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 , 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 。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 洁斋三月 , 与神为誓” 。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 , 观混合之未判 , 窥清浊之未分 。”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 。《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 。(《后汉书·祭祀志》)这时 , 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 , 并由此过度到道教 , 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 。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 。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这一节,我们将以列举资料为主,以说明唐宋以后 , 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 。这些资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