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反思怎么写?( 五 )


这节课进行到此,基本知识目标已经实现了,下面安排的是进行练习,教师当堂订正 。订正以后,教师小结,并送歌曲《真心英雄》,和学生一起唱,结束 。
此环节起到情感升华,回归 “祝福青春”的主题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一些勇气和祝福,帮助其快乐成长,实现人生的梦想 。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与学生联系紧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学生还是不够活跃,虽有参与但是没有深度,口头表达和文字叙述都有待提高 。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

《祝福》教学反思怎么写?


《祝福》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 。这些记录可以促进教师思考向纵深发展,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可以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总之,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
一自我评价
1、总体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够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能够较好的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融入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较好的使用普通话教学,但个别语句还存在着方言 。板书的书写能够反映出知识结构和体系,但是书写欠缺工整、美观 。
2教学设计评价: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选入教材已经多年,也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刻画了在封建礼教毒害下鲁镇的人们那种自私、冷漠的态度以及祥林嫂在面对命运不公时的一系列表现,反映出封建礼教人吃人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封建礼教的本质分析、探讨也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因此我采用悬疑破案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学——探讨祥林嫂的死亡原因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虽然没有人直接杀害了祥林嫂,但所有的人都对祥林嫂的死有着间接的关系 。在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封建家庭(婆婆、大伯为代表)、封建社会(鲁镇的人们为代表)封建迷信(柳妈为代表),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学生自然就会理解到是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最终杀害了祥林嫂 。至此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就已经解决 。讨论三: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这个问题是承接“谁是元凶”这一问题基础上,而祥林嫂所谓的“反抗”可以从逃、撞、捐、问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但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 。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 。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 。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 。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至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2: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完成 。可在逃跑被抓,撞香炉还要结婚,捐门槛依然不能做事,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至此教学目标2情感目标完成 。这一个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