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飞花令古人还有什么好玩的( 七 )


山僧后檐茶数从 , 春来映竹抽新茸 。
宛然为客振衣起 , 自傍芳丛摘鹰嘴 。
暮春时节的清晨 , 那时山上晨气清稀 , 露香犹在 , 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 , 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
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 , 
5“素瓷传静夜 , 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 
6“巧剜明月染春水 , 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茶盏》);
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 , 用泉水、江水 , 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 , 清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7“瓦铫煮春雪 , 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后(分乳即泡茶) , 寒夜客来时”;更需水沸适度:
8“时看蟹目溅 , 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 , 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煮茶》) , 因此煮茶的过程是别具情趣的 , 
其中宋代苏轼的那首9《汲江煎茶》 , 刻画情景细致入微 , 又兼传神写意 , 颇有独到处:
活水还须活火烹 , 自临钓石取深清 。
大瓢贮月归春瓮 , 小杓分江入夜瓶 。
雪乳已翻煎处脚 , 松风忽作泻时声 。
枯肠未晚禁三碗 , 生听荒城长短更 。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凄冷的夜晚 , 诗人独自到江边汲水 , 江畔寂寥无人 , 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 , 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象 。踩在钓石上 , 用瓢舀水 , 月影随入;小杓分江 , 江水入瓶……归到家中 , 生炉煎茶 。看那水沸如雪乳 , 蟹目生、鱼眼起;听那煮茶声 , 嗖嗖如松风带雨鸣 , 未饮便先心神俱荡 , 孤窗外 , 偶尔传来长长短短的更声 。这样的一个夜 , 真是“禅心夜更闲 , 煎茶留静者” 。宋朝杨万里亦给了此诗以高度评价:“一篇之中 , 句句皆奇 , 一句之中 , 字字皆奇 。”诗人以我观物 , 虽为我之境 , 然情景交融 , 可谓言有尽而禅意无穷 。
10烘豆茶 , 更是待客的上品 。
有古诗《烘豆》为证:“乍收豆荚已齐檐 , 薰豆初添火一杯 。生怕点茶滋味淡 , 不妨稍下水晶盐 。”
11"扬子江心水 , 蒙山顶上茶” 。一联古诗千古流传 。九州华夏 , 大凡品茗者 , 对此联无不知晓 。联中所指的蒙山 , 即为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顶山 , 名山县也因此而得名 。又有古诗云 , 12‘蒙山之巅多秀岭 , 不生恶草生淑茗” 。
13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序略)
尝闻玉泉山 , 山洞多乳窟 。
仙鼠白如鸦 , 倒悬清溪月 。
茗生此中石 , 玉泉流不歇 。
根柯洒芳津 , 采服润肌骨 。
楚老卷绿叶 , 枝枝相接连 。
曝成仙人掌 , 似拍洪崖肩 。
举世未见之 , 其名定谁传 。
宗英乃禅伯 , 投赠有佳篇 。
清镜触无盐 , 顾惭西子妍 。
朝坐有余兴 , 长吟播诗天 。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 , 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 , 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 。
公元752年 , 李白与侄儿中孚禅师在金陵(今南京)栖霞寺不期而遇 , 中孚禅师以仙人掌茶相赠并要李白以诗作答 , 遂有此作 。
它生动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 。前四句写景 , 得天独厚 , 以衬序文 , 后入句写茶 , 生于石中 , 玉泉长流“根柯洒芳泽 , 采服润肌骨”好的生长环境培养了上乘的品质 。最后八句写情 , 以抒其怀 。
诗仙李白自号“酒中仙” , 他的诗作中咏酒诗占一半多 , 颂茶的诗只有一首 , 而这首诗赞颂的正是峡州茶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 , 李白有一位远在三峡地区玉泉寺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 , 将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带到金陵(南京)栖霞寺给他品尝 , 李白饮后诗兴勃发 , 挥毫写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 , 并附诗序:“……此茗清香滑熟 , 异于他者 , 所以能返童振枯 , 扶人寿也 。余游金陵 , 见宗僧中孚示余数十片 , 拳然重叠 , 其状如掌 , 号为仙人掌茶 。”中字禅师仅给李白送去数十片 , 可见当时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贵;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 对于茶亦可谓见多识广 , 唯独对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睐 , 足以证明三峡地区出产茶叶品质之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