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晚上挑灯夜读”的诗

1,《劝学》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白话文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
形容“晚上挑灯夜读”的诗

2,《读书》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
白话文释义: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
3,《茅亦山相过》宋代:黄庚
洗盏共尝春瓮酒,挑灯对读夜窗书 。
白话文释义:洗好酒盏,与友人一齐品尝春天酿就了的大瓮里面的美酒,跟朋友挑灯夜读,窗下对面而坐,其乐融融 。
3,《冬夜读书》宋代:陆游
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
亦知夜既分,未忍舍之起 。
白话文释义:晚上挑灯夜读,灯油都已经干了读书的意味还没有停歇,我也知道夜已经深了,不忍丢下书去也得准备就寝了 。

【形容“晚上挑灯夜读”的诗】

4,《病起书怀》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
白话文释义: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
5,《北郭贫居》唐代:孟郊
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 。
白话文释义:家境贫寒,夜晚读书灯油都没有了,明月照着我看书,想要追求坚贞沉静的节操,要像蝉饮风露一般清贫却脱俗 。
帮忙做诗"挑灯夜战",把这四字拆成四言绝句或律诗,按顺序每句的开头要是这四个字其中之一,最好要押韵挑战诗书赋
灯下方格路
夜半风雨声
战败别诗句
挑灯的诗词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醉里挑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 。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