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夕阳(斜阳、落日)表示什么( 四 )


2.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 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 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 既是咏梅 , 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 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 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 言浅而意深 。
3.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 ,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 , 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 形象鲜明 , 意境高远 , 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 ,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 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 李白写诗规劝他 , 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 , 途出浚下 , 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 , 岁寒松柏犹依然” , 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
4. 竹 。亭亭玉立 , 挺拔多姿 , 以其“遭霜雪而不凋 , 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 , 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白居易《养竹记》中 , 以竹喻人生 , 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 , 何哉?竹本固 , 固以树德 , 君子见其本 , 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 , 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 , 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 , 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 , 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 ,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 , 则思砥砺名行 , 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 ,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 , 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 ,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 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 , 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 , 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 ,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

【古诗中夕阳(斜阳、落日)表示什么】

5. 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 , 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 , 悲叹宫廷宗庙毁坏 , 长满禾黍 , 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 , 感慨今昔 ,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6. 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 , 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 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 , 孤光自照 , 肝肺皆冰雪 。”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草木类的例子更多 ,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 , 十分繁华的扬州路 , 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 , 一片荒凉了 。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 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 ,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 诗人慨叹往事空茫 , 深表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