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如何押韵( 三 )


词韵和诗韵有些区别 。在南宋以前,还没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词韵;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参照诗韵制定词韵,也是几经修改,到清代,戈载作《词林正韵》,定词韵为十九部 。词韵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声韵,十五部至十九部为入声韵 。词韵的每一部,是几个诗韵的合并 。如词韵第一部,便是平声东、冬韵,上声董、肿韵,去声送、宋韵的合并;词韵第十五部,便是入声屋、沃韵的合并 。因而,词韵比诗韵要宽 。也就是说,填词比写诗,在选择韵脚字方面的余地要大些 。
和韵,写诗填词时,数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韵,称为和韵 。和韵的情况有三:第一,是用原韵,而不必用原字,称为依韵;第二,是用原韵也用原字,并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为次韵;第三,是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先后次序不同,称为用韵 。
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用一个韵,称为限韵 。限韵的情况有二:第一,是限韵不限字;第二,是限韵也限字,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
叠韵,用自己作过的诗词的原韵,再作一首或几首,称一叠或几叠 。
二、近体诗、古体诗和词的押韵
(一)近体诗
1、一般只押平声韵
2、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末 。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的 。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
4、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 。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只有首句起韵的才允许在首句用一个邻韵字) 。
5、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
(二)古体诗
1、可用平声,也可以用上、去、入声 。
2、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
鲍照以前的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的 。一句一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 。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
如王维的《桃源行》,全诗32句,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 。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用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用入声十四缉韵,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韵 。
4、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用本韵 。同近体诗);也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通韵 。近体诗除首句起韵的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 。
5、在通韵方面,不仅同声中的邻韵相通,而且声之间也可通韵 。声之间通韵的,上、去声通押的为多 。
6、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
(三)词
1、押韵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韵的 。如“长相思”
⑵两句一押韵的(较常见)如“卜算子”等 。其中也有首句起韵的 。如“玉楼春”
⑶在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天、四句一押韵 。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韵的 。这在长调节器中较多见
2、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可以换韵
3、换韵的几种情况
⑴相随式 。如“菩萨蛮”,第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
⑵回环式 。如“钗头凤”、“惜分钗”现韵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乙韵 。
⑶怀抱式 。如“定风波” 。词的上片首尾为甲韵,中间为乙韵 。
⑷两韵或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 。如“相见欢”、“定风波” 。“定风波”有甲乙丙三韵相换,以甲韵为主,韵脚步字最多(丙韵字最少)并且词不达意的首尾都为甲韵
4、有的用本韵,有的通韵
通韵方面的几种情况:
⑴不同部的韵通用
⑵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 ①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上、去、入四种声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声通押为常见 。②有的词则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通押 。如“西江月”、“换巢鸾凤” 。
5、有的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