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没有诗词学会什么的( 三 )


南昌话中,一字两音,文白异读的字不少,以下列举一些——
【人】
在“人家”、“年轻人”、“笑死人”、“哈死巴人”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nin”;(注:在“人参”一词中读作yin)
在“工人”、“人民”、“人事局”、“人防”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近似念作“len” 。
【日】
在“日头”、“明日”、“日夜”、“日班”、“过日子”、“三日两头”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nitt”;
在“节日”、“生日”、“日本”、“日记”、“日用品”、“人民日报”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近似念作“lit” 。
【会】
在“会做人”、“会吃会困”、“一学就会”、“会不会”、“会哇南昌哇”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wi”;
在“会议”、“会面”、“会堂”、“相会”、“省会”、“机会”、“会员”、“体会”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近似念作“fi” 。
【省】
在“节省”、“省心”、“省事”、“省钱”、“省力”、“省吃俭用”、“省得”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sang”;
在“省会”、“省份”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近似念作“sen” 。
【声】
在“声音”、“响声”、“不要做声”、“吭声”、“细声细气”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sang”;
在“声乐”、“美声”、“声明”、“声望”、“声势”、“声母”、“声张”、“声称”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近似念作“sen” 。
【只】
作量词使用时,在“一只苹果”、“三只茶杯”、“两只手”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zak”;
在“船只”、“只有”、“只要”、“只字不提”、“只不过”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近似念作“zi” 。
【提】
在“提篮子”、“提包”、“提两盒点心”、“提公仔头(木偶)”等词语中,均按传统南昌话念作“tia”;
在“提高”、“提醒”、“提拔”、“提倡”、“提款”、“小提琴”、“提心吊胆”等词语中,则按普通话念作“ti” 。
南昌四字成语汉语中有大量成语,这里想谈的是《汉语成语词典》中不收集,只是在南昌人口头上运用的成语 。
成语是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短语,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确定的意义 。在见之词典的成语之外,有没有只存在于方言中,例如存在于南昌口语中的成语呢?
通过两个例子来讨论吧 。
“割头换颈”,南昌人都知道它是形容朋友间生死之交的词语,它算不算成语呢?当然不能仅根据它由四个字组成而简单地下结论 。我们从成语的特点来看,第一,它有固定的形式,“割头换颈”在南昌话中格式和说法是固定的,不能说成“换颈割头”,也不能说成“割颈换头”;第二,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与成语“刎颈之交”同义 。因此把“割头换颈”称为南昌成语应当说得过去 。
再看一个更方言化一些的——“装憨搭森” 。其中的“搭”字和“森”字只能记其音,不知恰当的用字应是什么,“森”是“傻”的意思 。“装憨搭森”形容假装憨傻 。那它算不算成语呢?虽然连其中有的字都无法写出,但这短语在南昌话中有固定的说法,而且南昌人一听都懂它的意思,应该可算作成语 。既然“装聋作哑”、“装疯卖傻”都是公认的成语,为什么“装憨搭森”就不可以称作南昌成语呢?
所以,南昌方言中确实存在一些成语,不过它们一般只运用于南昌话的口语中,几乎不见于书面文字 。
以下回忆整理出若干条南昌成语:(请朋友们帮助进行补充喔!)
【一老朴实】(YitLaoPu Xit/θit)老老实实 。
【歪头邪脑】(WaiTεuXiaLao)形容长相不端正 。
【何苦道得】(HoKuTaoDet)何必 。
【牙黄口臭】(NgaWongKεuQiu)形容人说诽谤性的话 。
【策慌打白】(CεtFongDaPak)说谎话 。
【策爷策娘】(CεtYaCεtNong)欺骗父母 。意指什么人都敢骗 。
【依思八贴】(YiSiBaTiεt)形容物品或事情整理得齐备妥当 。
【耶皮刮脸】(YePiGuaLian)厚着脸皮,不怕人讨厌 。
【麻里企刻】(MaLiQiKiε)形容物件表面非常粗糙 。
【龇牙咧齿】(SεtNgaLieQi)牙齿不齐,延伸指物品破烂 。
【吓死巴人】(HakSiBaNin)极肮脏 。
【撑东撑西】(CangDongCangXi)总是理解错别人的话意 。
【作兴作濹】(ZokXinZokMot)故弄玄虚、故作神秘 。
【白活新鲜】(PakWoXinXiεn)鲜活生猛 。
【福气妥妥】(FukQiToTo)形容人很有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