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没有诗词学会什么的( 五 )


再是推敲提高的问题,诗词是语言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以作者遣词造句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推敲 。贾岛“推敲”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值得我们借鉴 。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苏轼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卢延让说:“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可见古人是何等重视对每个字的推敲,也就是“炼字”,字炼得好,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诗也就活了 。
六、相得益彰,功在诗外
首先要充实生活,学会做人 。人到中年以后,打拼的时代基本过去,业余时间相对较多,有些人把时间用在打牌、酗酒上去了,终日嬉游,无所适从,奉劝这些同志不如写点诗词,作为一种调节和享受,一种休息和解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
其次通过诗词创作可以调节情绪,修身养性 。当创作出一篇满意的诗词作品时,往往使人心旷神怡,兴奋不止,久久地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 。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凝神静气,忘却烦恼和忧愁,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 。我的一个南昌朋友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他写的每一首诗词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每读来,当时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叫人感慨万千,那些浮燥的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使人心平气和,事实确是如此,于我心有同感焉 。
再次写诗可以健脑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 。为什么老年人的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强呢?主要变化在脑细胞数量比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减少15%,脑的重量减轻8-9%,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左右,从医学角度来看,预防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老年人一定要多用脑,勤用脑,使有潜力的脑细胞活动起来,代替已失去功能的脑细胞 。我们作诗填词,主要就是用脑 。同时在写字时,能使肌肉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心率均匀,血压平稳,呼吸顺畅,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也得到调整,使新陈代谢旺盛,反应灵敏,抵抗力增强,对于某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在有益处的 。
南昌的节日习俗 春节是南昌一年三节中最为热闹和最讲究的节日,时间从阳历11月28日冬至节开始,有的地方直热闹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完后止 。腊月二十四,南昌人称之过小年 。从过小年到过大年这一个星期,习俗接踵 。在小年的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三祀灶 。有的地方百姓还敬上香烛供灶神菩萨 。祀灶后,接着扫尘开始,经过一年辛苦,扫除尘灰,一则是讲究卫生,欢欢乐乐过新年,二则在人们心理上,扫尘为驱除瘟邪,这种扫尘一直要忙到除夕之夜 。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个夜晚,除夕到来,无论是做买卖、做工和作田的人,都从繁忙纷纭琐事中得到解脱,全家聚集一堂,痛快高兴地享受一餐美味的年夜饭 。这样的年夜饭习俗南昌人最讲究,四盘八碗,或四盘十碗为旧时贫苦人家最简单的团圆饭 。桌上摆上鸡鸭鱼肉,这些佳肴以大块红烧为主,肉切得越大越显得丰盛,合家坐拢,呷上自家酿的美酒,吃喝间说些吉利之类的话以添新年气氛 。年夜饭的洒席上,南昌人有的喜欢炒碗青菜上桌,以示青青吉吉,有的地方还端上碗热腾腾的汤圆或八宝饭,都含团圆之意 。年夜饭毕,小孩则玩他们的小龙灯去了(纸扎的各种形状如飞机之类灯笼的纸糊品,内点小蜡烛) 。大人们则准备大的初一的活动,如贴上书有“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之类的对联,斗大的“福”字横批则在门首,有的故意将“福”字倒贴成“福”,意思是“福到了” 。春节贴对联是南昌很时兴的习俗,再苦的人家,过年也要在自家门前贴上一副吉庆对联红光红光,据《燕京岁时记、春联》云:“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除贴春联外,各种给人以吉庆的异彩纷吐的年画在门上、厅堂上张贴了起来 。旧社会,由于印刷关系,年画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精美,有的村庄也买不到年画,则只好用“五色锦笺线巧绣图案,中缀天官赐福画像粘于堂户,谓可招福,亦足雅观,贫者资力不逮,亦必用赫赫红纸凿‘天官赐福’四字,粘于门前…… 。”
守岁,是老少咸宜之时辰 。古代南昌人把守岁看得很重,他们乐于在这“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围炉聚话,给小孩赐压岁钱(谓之岁) 。耳听之处,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夜空 。这一守岁习俗不仅南昌,各地都时兴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云:“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处,市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种守岁一直延续到钟敲十二点 。便预示新年(大年初一)来临 。守岁在旧社会对有钱人家确实是欢天喜地,合家举庆,但在穷苦人家,像欠债户,就苦于要躲年关;逃避逼债人入户讨债 。据习俗,躲年关的人,只要等时辰过了钟敲十二,逼债人就不会上门了,这时,躲年关的人也可以回家吃上年夜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