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地有关的古诗词( 二 )


与大地有关的古诗词

中国古代有什么与地理有关的诗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垂直地带性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地理方面的诗句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可以指()
D夏季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关键字:温带大陆性气候)
是说由于深处内陆,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受到这个气候的影响,冬长无夏,故早早天气变寒而下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挑花始盛开(关键字:垂直地带性)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 。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 。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所以山下山下花方谢,山上花始开.
有关地理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 。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 。”(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 。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 。”(陆龟蒙《月成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 。”(李贸《马诗》)
涉及旅游地理的诗词,并说明关联性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李煜《临江仙》)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 。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 。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 。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 。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 。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