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的开场白( 三 )


’女子启关 , 以盂水至 。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 , 而意属殊厚 。
崔辞起 , 送至门 , 如不胜情而入 。
后绝不复至 。
及来岁清明 , 径往寻之 , 门庭如故 , 而已扃锁之 。
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 , 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
兴许是先有了诗 , 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 , 也并非没有可能 。
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 , 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 , 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 , 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
崔护此诗 , 整篇写今昔之感 , 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
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 , 由今思昔 , 利用追叙的手法 , 先写“去年” , 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 , 说的非常肯定 , 毫无含糊 , 可见认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 。
当时“此门中”正春风拂煦、桃花盛开 , 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 , 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 , 着实靓丽 。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和女子的美丽 , 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 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 , 顿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
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 ,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 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 , 诗句的言外之意 , 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 , 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 , 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 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 , 去联想、补充和创造 , 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
古人云:不著一字 , 尽得风流 。
即是这个道理 。
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 , 进行艺术再创造 。
学生在读古诗时 , 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 , 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 , 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 , 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 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
第三 ,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 , 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 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 , 既闪耀着美的光彩 , 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 , 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
对于小学生而言 , 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 , 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 , 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 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 , 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 , 正所谓“诗以道志” 。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 , 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 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 , 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
另外 , 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 , 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 ,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 , 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 , 为人处世之道 ,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