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田舍翁 受此厚赠情是什么诗( 三 )


5岁开始学诗 , 9岁就能辨音韵 。
16岁时 , 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句 。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 , 白居易中进士 , 以后便在朝中做官 , 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谏官) 。
在唐代诗人中 , 白居易的诗作颇多 , 是存诗最多的一位 , 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诗 。
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困苦和愿望 。
白居易耿介正直 , 敢于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 。
因触犯权贵 , 白居易被贬到“地僻无音乐”的江州做司马 。
在江州任上 , 白居易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江边 , 闻琵琶声而遇长安倡女 , 写成了著名的《琵琶行》 。
后来 , 白居易有调任到地处长江三峡的忠州当刺史 。
忠州任期届满后 , 他回到京城做了中书舍人 。
虽然经过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练 , 白居易仍本性未改 , 到京城后 , 又积极上书议政 , 但终不被唐穆宗采纳 。
“累上疏论事 , 天子不能用 。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 , 是有识之士的大不幸 , 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恼 。
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 , 白居易深感仕途险恶 , 主动请求外放 , 这次却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 , 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
对于杭州 , 白居易并不陌生 。
十一二岁时 , 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 , 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 。
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 , 战火不息 。
为避战乱 , 白居易来到了江南 , 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 , 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 。
白居易在来杭州上任的路上 , 回忆着他印象中的杭州:“余杭乃名郡 , 郡郭临江汜 , 已想海门山 , 潮声来人耳……” 作为从京城外放的官员 , 白居易的心情是复杂的 。
年届半百 , 又一次外放他乡 , 白居易感慨万千:“退身江海应无有 , 忧国朝廷自有贤 。
且向钱塘湖上去 , 冷吟闲醉二三年 。
”但同时 , 杭州又是一个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 , “杭州五千里 , 往若投渊鱼” 。
他对杭州充满着向往 。
想到杭州 , 想到了钱塘湖 , 他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
就这样 , 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 , 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跋涉 , 向杭州走来 。
等待白居易的 , 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名郡杭州 , 还有那使多少诗人画家吟诵、描画不尽的西湖 。
于是 , 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与一方美丽山水的结合 , 演绎出一段令人动容的千古佳话;一份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景色的碰撞 , 酝酿出了万古流传的精美华章 。
虽然是外放他乡 , 但毕竟是天高皇帝远 , 而且作为从三品的刺史 , 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 还是很有实权的 , 也能够有所作为 。
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 以及“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的特有情怀和意境 , 使他们一旦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 便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 。
为了杭州的老百姓 , 白居易可谓尽心竭力 。
他深人民间 , 体察民情 , 时刻系念苍生 , “鳏悍心所念 , 简牍手自操” , 为杭州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在古时 , 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水利 , 地处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 。
白居易在深入调查、了解杭州的气候条件之后 , 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 , 春多雨 , 夏秋多旱 。
”于是 , 把兴修水利作为他任内的一件大事 。
那时 , 由于旱灾 , 农田干涸 , 可钱塘县的县官却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农田 , 说放了水会影响湖中的鱼和菱 。
深知百姓疾苦 , 又以济世为己任的白居易 , 听到这话就火了 , 他责问县官 , 鱼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个重要?菱和稻米哪个重要?同时 , 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里筑堤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