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发( 二 )


在或精巧、或大气的外观之下,在不用一个钉子支撑起一间房间的榫卯结构设计之中,中国古建筑蕴藏了跨越五千年的设计智慧 。除了美观之外,如何合理运用各种不同的木质材料、让建筑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让建筑适应环境等,都包含着各代工匠的心血与创意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在技术上如何发挥利用木材的特性、上弥补木材的缺点,从诸多设计中均有体现 。比如用镂空砖达到墙身柱脚的防水防霉效果、用金釭来保护相对较脆弱的木构件连接处等 。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因文化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比如中国由于与其他各国交流较多,受它国文化影响,较早引进了高足坐具,人们视线因坐具高度变化而抬高后,继而改变了建筑门窗高度和屋顶的出檐长度 。可以作为对照的建筑形制是日本,因为一直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它们就保留了低门低窗和长出檐的设计形式 。建筑也是文化的表达,比如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圆地方的认知同建筑结合起来,在建造祭天的明堂这种既有功能、又有重要精神意义的建筑时,用方圆图形反复重叠的方式,在兼顾美感的同时,满足了中国文化中天人交互的形式 。
在传统设计满足功能性的设计方面,作者引用了慈氏阁与观音阁两个具有巨大造像的建筑设计进行对比,介绍了古建筑在满足宗教需求、制造视听效果方面做出的特殊设计 。在同样面临室内需要容纳巨大造像的情况,两栋建筑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分别满足了对不同视觉重点所需求的不同空间设计 。
本书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是最后二部分,即“传统建筑的新生可能”和“传统建筑的设计启示” 。近年来,随着大家重拾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一系列古风建筑、仿古建筑又有重新兴起的态势,但许多都存在仅有形、没有神的问题,甚至只是堆砌古代元素,欠缺合理性和亮点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这一点,“建国初期,为了寻找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陷入了一种对传统建筑“大屋顶”、“木构与彩画”等特征模仿的泥潭” 。
如何汲取传统建筑的精髓,结合当代的文化信号,延续古人的建筑智慧,才是保留中国古建筑之魂最重要的启发 。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发掘木头里藏着的中华文明)》读后感(三):如翚斯飞,传统建筑的智慧其实并未走远
前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钟表组的王津师徒……这些现代现代修复大师们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让屏幕外的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故宫文物修复,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故宫热” 。
我也不能免俗的开始四处搜罗关于故宫的科普、纪录片,从故宫、故宫100,再到故宫新事,无意间在某乎“在故宫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问题里看到了故宫古建部工程师,也是本书的作者——飞檐走壁的朴小胖(朴世禺)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