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发( 三 )


“前几天新闻呼吁说对待古建筑要像对待老人一样,那我们大概是老人们的个人医生吧 。实际工作中的体验是可能更像牙医面对一颗颗牙齿……”让我这个门外汉突然也有了对传统建筑探知的兴趣 。
于是赶紧买来了《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
说实在的,对于我这种对建筑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还是需要一些文化的积累和细细品读的耐心 。但幸好,作者十分贴心的在要点处做了加粗标注,还附注了建筑学小科普 。
刚一翻开书,第二页引子“学习传统建筑中的门槛”第一句话中的“如翚斯飞”一词就给了我个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的“门槛” 。赶紧去百度一下,如翚斯飞——读作 rú huī sī fēi 。形容宫室壮丽 。语出《诗经·小雅》“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宫殿宏大庄严如人之高竦,规制严整如急矢向上直冲,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 。君主踏阶可上登 。
短短20字,皆极状宫室之壮美 。古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妙绝伦,可见一斑 。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并不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建筑、传统建筑早已潜移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书中提到,我们平日讲学习知识的时候,会用诸如 “搭结构”“构建框架”“打好基础”“入门”“进阶”等词语;在描述人的能力的时候,会用 “栋梁之才”“高屋建瓴”之类的词语;在分析事情的时候,则会用 “关键”等词语——实际上这些词语都是从建筑学中发展而来的 。
以建筑中的“门槛”为例,作者从门槛在建筑中的功能谈到门槛的高低在文化中与等级产生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门槛虽然已经逐渐退出舞台,但“门槛儿高”这一说法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
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描写了祥林嫂想去寺庙捐门槛,这其中也蕴含着传统建筑的建造智慧 。寺庙等重要建筑中的门槛为方便更换而做成了可拆卸的形式,在很多地区给寺庙捐门槛是一种“功德” 。
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的门槛为方便更换做成了可拆卸的形式,逐渐演化为给寺庙捐门槛的“功德” 。这样一来,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便形象生动了起来 。
其实这传统建筑,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被束之高阁 。了解其中一二,就如同上学时背诵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时或许觉得背这些诗句枯燥乏味,但是真正有一天看到此情此景,顿时便会福至心灵,十多年来的所学所记,早已化成了融在骨血中的文化印记,而不是只能苍白的说一句:看着太阳,夺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