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字帖练字( 五 )


1913年10-12月 , 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 , 留下了一本笔记 。
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 , 后36页冠名《讲堂录》 。
从这些墨迹看 , 这个时期 , 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 , 既潇洒飘逸 , 神采飞扬 , 又古拙可爱 , 质朴自然 。
战地喜获《三希堂》1927年11月 , 毛泽东上井冈山 , 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 , 笔墨纸张比较缺乏 , 有一次 , 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 , 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 , 软硬适度 , 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
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 , “敌人越是封锁 , 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
看 , 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 , 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 , 见一石碑 , 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 , 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 , 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 , 是出入的通道 , 常以碑柱碑石为界 , 区分和标志地名 。
”之后 , 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 , 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 , 运笔如飞 。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
他还反复揣摩 , 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 , 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 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 , 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 。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 , 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 , 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 , 为表示对他的敬意 , 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 , 送给毛泽东 。
可惜 , 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
这个时期 ,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以行草为主 , 用笔恣肆 , 刚劲挺拔 , 大气磅礴 , 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 , 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 , 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 , 如获至宝 。
他不辞辛苦 , 带到了延安 。
一天 , 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 , 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
毛泽东对...
为什么要学习书法展开全部 一、学习书法能够使孩子静心养气 , 有益于身体健康孩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 主要是动手 , 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 , 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 , 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 , 经常有规律的训练 , 有益于大脑的生长发育 。
小学生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 这个时期练习书法对于促进孩子大脑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智商是非常有必要的 。
其次 , 练字时 , 人体的指、腕、肘、肩、臂等都随着笔画的书写有节奏的运动 , 各种器官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 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 , 其实却如八卦、太极、形意拳一般 , 寓动于静 , 刚柔相济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气功 ” 。
书写时 , 可以调理经络 , 匀畅呼吸 , 最后达到心手相应 , 以于身体健康 。
再次 , 练习书法可以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绪 , 使其安静下来 。
陆维创先生的话说得很精彩:若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 , 即有一小时之怡静 , 只有紧张而无怡静 , 只有疲劳而无宁息 , 势必有害健康…… 信笔挥毫 , 不必求其成为名家 , 成为美术品 , 而为调节生活 , 宁静精神 , 又其功用之一也 。
要把孩子从浮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 使其能够静下心来 , 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