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何写?( 三 )


1.常棣(dì):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华:即花 。
3.鄂:通“萼”,花萼 。不:“丕”的借字 。韡(wěi)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4.威:畏惧,可怕 。
5.孔怀: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
6.原:高平之地 。隰(xí):低湿之地 。裒(póu):聚集 。7.脊令(jílíng):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8.每:连词,虽然 。9.况:更加 。永:长 。
10.阋(xì):争吵 。墙:墙内,家庭之内 。11.外:墙外 。御:抵抗 。务(wǔ):通“侮” 。12.烝(zhēng):长久 。一说为发语词 。戎:帮助 。13.友生:友人 。生,语气词,无实义 。
14.傧(bīn):陈列 。笾(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
15.之:犹是 。饫(yù):宴饮同姓的私宴 。一说酒足饭饱 。16.具:通“俱”,俱全,完备,聚集 。17.孺:相亲 。18.好合:相亲相爱 。19.翕(xī):聚合,和好 。20.湛(dān):喜乐 。21.宜:安,和顺 。
22.帑(nú):通“孥”,儿女 。23.究:深思 。图:思虑 。
24.亶(dǎn):信,确实 。然:如此 。▲
有用(61)没用(7)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69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31-335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3-326鉴赏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 。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 。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 。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小雅·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
二、
三、四章为第二层 。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 。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 。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 。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 。“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 。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