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音律( 八 )


写作一首词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 , 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
这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 。
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 。
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 。
七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 用来定声音的高低 。
十二律即黄钟、 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 用来定音阶的高下 , 十二律各有七音 。
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 , 以商、角、徵、 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 。
计有十二宫 , 七十二调 , 合为八十四宫调 。
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 , 而琵琶只有四弦 , 每弦七调 , 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 。
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 。
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 。
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 。
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 , 如柳永的《乐章集》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 。
……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 , 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 。
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 。
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 , 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 , 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 , 又被称为“小令” 。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 。
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 , 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 , 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 。
又由于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 , 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 , 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作小令 。
……令词一般字少调短 , 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甘草子》等六调 , 《张子野词》则录有《醉垂鞭》一调 。
通常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 , 但有的词调也同时分属几个官调 。
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 。
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 , 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
以上供参考 。
...
古诗文中的方位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诗是以语词作为媒介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 是语言的艺术 。
特别在古诗中 , 语言伴随着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本身结构不同在不断发生变化 , 某些语词产生新的意义 , 表现出鲜明的社会色彩 。
比如:方位词“东西南北中”出现在古诗词中 , 我们在理解它时 , 就不应简单化 , 仅从词的表意去理解 , 而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中 , 顾及其含义的丰富性 , 遴选出合理的解释来 。
“西窗” , 当然是靠西墙的窗 。
但有了李商隐的那首“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的诗后 , “西窗”的意义就延伸了 , 内涵更丰富了 , “西窗”下就成了朋友促膝谈心、情侣剪烛夜话的场所;同样 , 有了秦桧夫妇“东窗”下密谋、害死爱国将领岳飞的故事以后 , “东窗” , 也就成了坏人做坏事的地方 。
成语“东窗事发”就是这么来的 。
日前 , 一位朋友在网上写了一首《南楼令》 , 其中有这两句:“无语入南楼 , 风平灯正柔” 。
我给她的评语是:“词虽然好 , 但这个南楼用的不好!语言中的词是有变异性的 , 忧、思、悲、苦 , 一般是不用南楼的 。
南代表的是喜、笑、红、徵;西代表的是悲、哭、白、商!像你这首春怨词 , 应该用西楼 , 才有气氛!岂不闻“西北有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愁的人不一定在西北的高楼上 , 借语境来渲染罢了” 。
她回复说:“这首词是和一位博友的韵 , 原词也用了西楼” 。
说明她的博友还是知道方位词的用法的 。
我为什么要举例“西北有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来点评朋友的这首词?这是因为“西北”这一意象介入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整个社会的收入只有尽地力以待天时 , 这不得不使人们思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