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音律( 四 )


E类的4个句式属于“大拗”和“特拗”的变体 , 它们的地位是有争议的:有的意见就认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特殊的拗句” , 可以在诗中使用 。
我所以将它们排除 , 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了 , 并不比别的不拘句更常见 。
F类的3个句式是基本句式的变形 , 它们几乎是格律诗的“禁忌”(尤其是孤平和三平) , 出现频率甚至远低于其它的不拘句 。
而G类的10个句式就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了 , 基本上可以无视 。
原则上说 , 在格律诗中只可以使用律句和拗句(就是说32种句式中有15种是可用的) , 但是实践中很多诗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不拘句(病句) , 这也是“不以辞害意”的最主要体现 。
这中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李白写诗用的叫“不拘句” , 我们写诗用的叫“病句” 。
现在再来看一下所谓的“拗救” 。
应该指出 , 这一概念是后人在对广大前人作品进行总结后提出来的 。
被提出的拗救模式共有5种:当句救、对句救、邻句救、隔句救、多句救 。
其中隔句救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 , 多句救可以被分解为对句救+邻句救 , 实际上只剩下3种 。
又因为邻句救对拗句的界定没有影响 , 所以我们只需要分析2种拗救模式:也就是我在拗句的定义中提到的当句救和对句救 。
当句救就是句中完成拗救 , 包括C3、C4和D3(“句内救孤平”与2种“特拗”); 对句救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完成拗救 , 包括C4和D3的拗救(双重“特拗”) , D1和B2、D2和B2的拗救(“大拗”) , 以及C1和B2、C2和B2(或C3)的拗救 。
(C1是否可以由C3来救 , 这一点也有争议) 很显然 , 除了B2之外 , 所有参与拗救的句式都是我们划分的拗句;而B2的角色就是“救”别的句式 , 自身却没有任何被“救”的需要 。
所以 , 我的定义是可以成立的 。
以上的内容完全是针对五言 , 下面将它推广到七言 。
方法非常简单 , 因为五言句本身可以被看做七言句的“去首” , 所以我们只需在五言诗的4个基本句式前面分别加上...
【关于古诗词押韵及词的词牌名音律详解.】作业帮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 , 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 , 女蛮国进贡 , 她们梳着高髻 , 戴着金冠 , 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 , 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 , 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 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 , 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 , 秦娥梦断秦楼月”  ,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 , 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 , 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 , 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 , 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 , 改名《如梦令》 , 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 , 如梦 , 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 , 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 , 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 , 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 , 《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 《唉乃曲》咏的是泛舟 , 《渔歌子》咏的是打鱼 ,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 《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 , 《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 , 就是说 , 词牌同时也是词题 , 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 , 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 , 因此 , 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 , 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 , 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 , 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