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皮上的诗词( 四 )


第四,诗人往往对自然持独特的态度 。
诗人看自然是概念化的 。
对自然的赞赏导致冥想,进而由冥想而陶醉,不是为有形的美,而是为精神的美而陶醉 。
诗人看到的并不是这一座山或者山的这一个部分,也不是这一朵花或者花的这一片花瓣 。
他看到了山的普遍本质,花的普遍本质 。
这种态度主要是象征主义的,重点始终放在内心世界的景物上 。
至今这依然是韩国传统的核心 。
韩国初期的诗由两个方面组成:祭祀歌和作为劳作时的号子而唱的歌 。
这些歌全都伴随有音乐和舞蹈 。
可惜的是,在汉字传统以前韩国尚未无书写系统 。
汉字的传入约在二世纪,虽然确切年代尚未考证出来 。
汉字传入后在韩国上层人士中间迅速推广应用,终于形成了“汉诗”传统 。
“汉诗”是用汉文写成的诗,遵守中文韵律的所有规则,只是写作的诗人是韩国人 。
这一传统中的第一位佼佼者是新罗的崔致远(857-?) 。
新罗时代形成了一种用汉字记录韩国语语音的系统,称为“吏读” 。
由于这一发展,人们才得以把通俗的“乡歌”记录下来 。
“乡歌”盛行于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初期,保存至今未佚失的有25首 。
高丽王朝期间,“长歌”取代了“乡歌” 。
“长歌”分化为两种体裁:用汉字记录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景化体歌”;口头相传的、短小玲珑的民间歌谣“俗谣” 。
“俗谣”意为粗俗或普通,从这个名称可看出执持儒家标准的人对这种体裁的文学不以为然 。
但是,这些短小的诗歌是精巧、细腻的 。
到高丽王朝中期的李奎报(1168-1241)开始写“汉诗”的时候,韩国诗的格式已经完全定型 。
李奎报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色采,多半是对诗人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的戏剧性写照 。
他先描述外部世界的景物?一座寺庙、一个驿站、一家客店?然后便进入内心的境界 。
他的诗很短,而且如歌一般,并富有启示性 。
这些诗描写他自己在刹那间受到的启迪 。
在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水面上出现比较的波澜的时刻,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那也许是职务上有了什么问题,或者子女或妻子有什么事;也许是游寺庙或者访友;也许是愁事,也许是乐事 。
无论是什么事,总与诗人自己密切有关 。
“汉诗”是传统从新罗时代开始兴起,历经高丽和朝鲜时代始终不衰,产生了许多优秀诗人 。
17世纪诗人郑的一首四行诗代表了这个传统的顶峰时期 。
诗写道: 远滩影绰约, 疑是一白鹭; 长空风萧萧, 江上渐日暮 。
“汉诗”所引起的感触与“时调”大不一样 。
这种感情上的差异可能产生于这个事实:“汉诗”是用中国文字,即文学和官场的语言写的,“时调”则是用韩字,即本土和普通人的语言写的 。
总之,“时调”甚至比“汉诗”更接近生活、更个人化 。
诗人要在3行、45个音节这么小的范围内介绍并刻划出一个形象,借以说出他本人的体验 。
在诗人同他的主题之间不容有任何间隔 。
“时调”这个词最先见诸申光洙(1712-1775)的笔记 。
申光洙的笔记里说,“时调唱”(歌)始于当时著名歌手李世春 。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音乐而不是歌词,所以“时调”一词看来是“时节歌谣”?即合乎时令季节的通俗歌曲?的简称 。
如今所说的“时调”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是为了使传统诗歌形式与当时已开始从西方涌来并席卷文学舞台的新体诗、自由诗等分清界限 。
关于“时调”的起源,学者们至今尚在辩论 。
论点很多,有的说是新罗时代的“乡歌”或者从中国明代传入的佛教歌的发展,有的说是在把中国的诗译成韩文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形式,有的说是从高丽王朝的“短歌”发展而来,也有的说这是一种可以上溯到古代萨满教的吟唱的形式 。
一个事实给解开“时调”的历史之谜增加了困难,这就是,韩字是直到1446年才创造的,因此在这个日期以前所写的”时调“要么就是原来用汉文记录,直到后来才译成?或者说重新译回?韩语,要么就是从一开始就...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我想要几首中华经典诵读诗词歌赋,不要太长...金子般的天地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会聚在圆圆的饼上, 演义着丰收的幸福;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同仁的思绪更加浩瀚, 如醉如痴;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