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逻辑读后感怎么写?

人的一生,失败可谓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件挤尽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败的一面 。用马克思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成功”与“失败”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却必然统一地存在与事件之中 。
《失败的逻辑》作者德尔纳致力于研究失败的产生过程,并极力寻找一种打破失败逻辑的方法,但作者也从未否认失败的必然存在性,他通过研究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如何将失败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
《失败的逻辑》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没有艰涩的理论文字堆砌,作者通过新颖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向读者清楚直观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全书贯穿了古往今来诸多实例,图、文、例并茂,深意自现而简明易懂 。
本书开篇就为我们阐明了失败的逻辑——我们的失败并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维过程的某些不恰当的倾向的产物 。假设我们具备所有的智慧、条件或经验,失败仍然不可避免 。
拿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来说,领导人为了降低本国的人口压力,以及由于人口过多引起的经济发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粮食供应困难等等问题,做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施行计划生育的决策 。无疑领导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认这项决策之后,人口增长过快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这项决策让今天的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现在,我国又开始有计划地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终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已经走进了德尔纳失败逻辑的其中一种情形——问题回环往复 。
因此,一件正确的事情的失败往往不是源于粗心或者忽视 。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失误 。“蝴蝶效应”也算是失败逻辑的一个典型 。蝴蝶震动翅膀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并且没有任何好或坏的意向,却无辜成为了一场龙卷风的始作俑者 。
仔细想来,似乎条条大路都通失败,因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失败相对于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败的逻辑 。其关键在于:首先,我们要善于应用系统性的思维,避免线性思维 。
我们拥有一些错误的却不自觉的思维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关注因果关系一条线,让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发散性的连锁问题 。线性思维对于现今这个各种因素复杂交错,相互影响的世界是不适用的 。其次,我们做事要顾全整体,而不要只着眼于局部——局部并不等于“小”或“少”的部分,它取决于我们目标的大小,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是局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