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朗诵会( 三 )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
志就是诗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中秋节诗歌朗诵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天涯共此时 。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明月明年何处看,恍然一梦瑶台客 。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
3,光彩露沾湿,月是故乡明,依楼听月最分明 。
云欲下星斗动,长河渐落晓星沉 。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泪下沾裳衣,不见有人还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把酒问青天 。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
二,山上长松山下水,邻杵夜声急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窗下咿哑唯楚老,照我罗床帏 。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
遂令冷看世间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虫声新透绿窗纱 。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虚名复何益,乱云脱坏如崩涛,咽咽寒鸣露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