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1、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夕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 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 。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 。元宵节赏灯开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 。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 , 尽情欢乐 。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 , 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 。龙灯又叫龙舞,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 。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 。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 。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 。现在 , 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 , 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文章插图
2、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为什么要吃汤圆?由于元宵节放花灯是一个主要的节庆风俗,所以元宵节也被人们称为灯节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 , 取团圆之意 ,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