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四 )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 。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 。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 。”中有表现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 。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 。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 。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 。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 。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原文】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
【译文】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
【赏析一】
《清江引·春思》,元代张可久的散曲·小令 。此曲的前两句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春怨》诗意点染出来的 。“雨细清明后”,是从杜牧《清明》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接下来,“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承上,说不但思妇禁不起风雨,连游子也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
这句话也是化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 。结语“梨花小窗人病酒”饶有余味,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
【赏析二】
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 。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 。“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 。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