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作文如何写?( 三 )


从例题中挖掘问题,显现探究精神
数学例题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不同的人、不同方面的切入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利用例题抛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例题教学中将探究精神显现出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隐性目标的显性化 。
案例1 探究“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定理和证明方法 。
情境1 拿一张Rt△ABC纸片(∠C=90°,∠A=30°),对折AB边,使A点和B点重合,折痕为EF,沿BF对折,点C,E恰好重合,验证了BC=AB 。
情境2 拿一张Rt△ABC纸片(∠C=90°,∠A=30°),对折AC边,使A点和C点重合,折痕为EF,沿CF对折,点E落在BF上,沿CE对折,B,F恰好重合,验证了BC=AB 。
情境3 拿两张Rt△ABC纸片(∠C=90°,∠A=30°),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恰好是等边三角形,这样就验证了BC=AB 。
以上三种拼、折图的实验操作,可以从视觉上暗示学生作辅助线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对象从模型操作向几何图形操作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质的转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物理实验上升到数学思维试验,不再利用具体事物表达数学思想,而是借助于数学的语言――几何图形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教师组织的动手实践活动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 。
在例题中设计问题,托出思考旋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教之以“鱼”,授之以“渔”,教学目的不在于“鱼”,而在于“渔” 。课堂的例题教学关键不是教学生本例题的`结果,而是要通过本例题的教学,让学生能达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这其实就是教学生思考方法,把思考方法通过例题教学显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其重要性,在例题中托出思考的旋律,把隐性目标托出来 。
案例2 某日,在一节七年级数学研讨课上,授课教师在完成概念教学后,呈现出一道例题:如图1,在△ABC中,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AC=80°,∠C=40°,求∠DAE的大小 。
在本例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的基础尚不够扎实,直接拿出该例题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听懂 。但仅仅局限于听懂是不够的,学生以后碰到问题不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会局部化 。笔者对此教学的处理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成三个问题:在△ABC中,已知∠BAC=80°,∠C=40°,①如图2,AD是△ABC的高,求∠DAC的度数;②如图3,A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EAC的度数;③如图4,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DAE的度数 。笔者先逐一呈现前两个,再综合出第三个问题,学生思路非常自然地呈现出来,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记忆非常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