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的来源和历史,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

1、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 螺蛳粉的相关简介:
a、螺蛳粉: 柳州第一原创小吃——广西“三大名粉”之一的柳州螺蛳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干切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米、油炸腐竹、萝卜干、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 。螺蛳粉的味美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这汤料是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配制而成的一种调味品,至于13种香料放多少又有严格的比例 。
b、螺蛳粉在柳州的影响:
可以毫不隐讳地说:螺蛳粉乃柳州第一原创小吃 , 其此显赫地位短期内恐难动摇 。柳州人嗜吃螺蛳粉,而在外漂泊的柳州游子更是以回到家乡后能吃上一碗味道纯正的螺蛳粉的方式来告慰其多年的乡思!
螺蛳粉产生的基础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
在柳州 , 从大街小巷的小食摊到星级饭店的厅堂,都可以看到人们吃米粉 , 吸食螺蛳的种种吃相 。白莲洞里的螺蛳壳遗迹距今已逾万年,这足以证明柳州人吃螺蛳历史之悠久 。米粉早已成为了柳州人除米饭之外的最重要的主食 。这些使得柳州人对“米粉”和“螺蛳”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情结就如同湖南人的“辣椒”情结一样,如此独特的情结为“米粉”和“螺蛳”的结合——“螺蛳粉”的出现埋下了隆重的伏笔 。
2、历史条件:
文化大革命前 , 由于生活水平低,柳州的餐饮夜市并不发达 。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柳州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餐饮夜市也日渐发展壮大,尤其以市内几大电影院和传统商业区附近的餐饮夜市发展最为迅速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初步繁荣起来的夜市时兴吃螺蛳(煮螺),本是早餐的米粉也向日渐红火的夜市进军 。两者在柳州的餐饮夜市上同台献技,激情碰撞、火花显现的可能性大增 。
3、饮食条件:
柳州人的饮食口味偏重酸辣,螺蛳粉结合其自身固有的实际 , 从起步之初一直沿寻着这一口味线路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 做到迎合本地人的口味,这也是螺蛳粉为何在经历不过30年 , 这一不长的时间内飙升为柳州招牌小吃的重要原因之一 。
螺蛳粉的发展历程:
1、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过渡之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柳州人民努力奋斗,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餐饮夜市从无到有,走向繁荣和发达 。本地饮食文化使然,当时时兴吃螺蛳(煮螺,骨头汤加酸笋、红辣椒等佐料煨制的螺蛳) , 售卖煮螺的小摊遍布柳州市区,随后米粉也进军餐饮夜市,两大柳州人气小吃同台献技,不久便出现了兼营米粉和螺蛳的摊点 , 不知是必然还是无意,不少食客喜欢在米粉里加入螺蛳汤 , 两者激情碰撞后,产生了螺蛳粉的最初雏形 。之后经过餐饮业者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出现了螺蛳粉的升级版本 , 即有加入青菜等其他配菜的螺蛳粉 。
2、发展归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
80年代初期,新生事物“螺蛳粉”开始流行后 , 不少业者涉足这一领域 , 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创新起步阶段,各家制作方法暂时都没有一个行业认同的统一标准,尤其反映在螺蛳粉的精华重头部分——用汤部分 。之前谈及煮螺,骨头汤加酸笋、红辣椒等佐料煨制的螺蛳,由于其迎合了柳州人偏重酸辣的口味 , 并且结合其主体米粉和螺蛳两者的固有特点 , 业者的探索方向主要分为两个:
a、部分业者在探索完善螺蛳粉的做工,特别是制作其用汤过程中在始终坚持走注重酸辣口味线路的基础上,还在“汤鲜味甜”四字上做足了文章 。从而逐渐获得了本地食客的大力认同 。
b、另一部分业者则拘泥于螺蛳粉的螺蛳二字,认为螺蛳粉必定应是螺蛳为绝对主角,孰不知光有螺蛳煮汤,难以达到“酸、辣、鲜、爽、烫”的效果 。
c、一部分受欢迎 , 另一部分不受欢迎,虽说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配方属于商业机密、但当时大家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偷师学艺或者是彼此的交流传授使得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有了一个较大广度和深度的归一 。
由此,经过市场和食客的检验和相关业者的不断努力,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有了第一次的定型 。螺蛳粉的前景呈现大好之势 。
3、第一次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20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螺蛳粉的第一次繁荣期 , 凭借其首次归一后所体现出的“酸、辣、鲜、爽、烫”的特点,赢得了柳州本地广大食客的心,发展势如破竹 。如日中天的10年 , 奠定和确立了螺蛳粉做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显赫地位 。在外漂泊多年的柳州游子,回到家乡后通常会以吃上一碗味道正宗的螺蛳粉来告慰其多年的乡思 。
4、低迷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
a、不少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赚够钱,功成名就后 , 选择激流勇退地退出了市场 。因而不少受到认同的做螺蛳粉的秘方 , 配方随之大部分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ㄋ得鳎涸诹萋裘追?,只要米粉做得好吃,吃米粉的柳州人基数很大 , 肯定是有赚无亏,前景看好,但同时卖米粉需要起早贪黑,钱虽好赚 , 但却甚为辛苦,觉得自己赚够了不求过多的人多数会选择退出 。*箭盘山夜市的一位做螺蛳粉味道正宗而很受欢迎的业者,做了10来年赚够了,觉得需要休息而退隐江湖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b、同时在柳州 , 从90年代开始,大柳州地区的城乡交流日渐活跃,进城打工成为广大青年农民的选择,不少农民朋友也在柳州市区开始做些小生意 。这类人士中也有不少在餐饮店特别是米粉店面摊点打工或者干脆自己筹资开起了米粉店子售卖米粉的 。
90年代中期开始 , 不少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激流勇退后,留下大片市场的空缺,一些原来在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所开店铺打工的农民工朋友 , 在打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老板退出了,他们也想着自己较长时间在这些比较受欢迎的螺蛳粉店铺做过,自己何不筹集一些资金自己开家店铺做自己的老板,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虽做了较长时间打工者 , 耳濡目染应该也可能学会了制作螺蛳粉或者偷师到一些制作的方法配方,可是经过商业化洗礼的或者出于其他目的掌握着所谓受欢迎螺蛳粉配方手艺的但已激流勇退的第一代经营者们未必会传授其核心内容给之 。只掌握皮毛或者说功力不够未掌握到制作精髓的这部分打工者自立门户,反而有可能降低螺蛳粉的品质 。
另外那些一开始就自己做老板的农民朋友们可能更是因为“无师自通”,只掌皮毛,就加入了售卖螺蛳粉这一行业,其品质可能也是不敢恭维的 。
c、1997年年末,亚洲金融危机横扫亚洲 。正是这一年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国资委成立,柳州成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 。自1998年开始 , 柳州这个老工业基地,步入国企改革三年攻坚的大流,随之而来的是前后下岗工人10万余众 , 市区将近40万常住人口受到牵连的巨大痛苦,龙城各方面的发展瞬间仿佛陷入了停顿 。餐饮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沉重打击,米粉业也深受其害,创新发展犹如止步不前,同时数量巨大的下岗工人们,在再就业的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选择加入螺蛳粉售卖行业借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同样的结果可能是,这些螺蛳粉的售卖新手 , 大部分也未得先前之制作精髓而成为造成制作螺蛳粉的整体水平在这一时期大幅下降,间接或直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
 ?。ㄗ⒁猓何颐钦庋挡⒚挥衅缡优┟裥值芎拖赂诠と伺笥训娜魏我馑迹?事实却为如此之一、二)
d、恰恰在这一时期里 , 柳州的某家方便食品企业制造出方便式的螺蛳粉 , 其酱料包也开发得颇具新意,虽仍然显不出了原产的味道,差了很大一截,但其实为创新之举 。受其启发和影响 , 本已暗流涌动的偷工减料之潮,仿佛一夜之内 , 在螺蛳粉的精华所在,粉汤之制作可否做成配料汤包取代之,从而恶意降低制作成本的问题上寻求到了明确的答案, 。暗流渐变为洪水,被一些投机取巧的螺蛳粉售卖者列为其最佳选择 。粉汤不再需要精工细做,而是可以投机取巧,弄巧成拙的背后潜藏着对螺蛳粉的致命打击 。
e、除粉汤水平大为下降之外,所用重头配菜酸笋,腐竹的品质下降也让人甚为汗颜 。为降低成本,配菜花样翻新,却又五花八门 。萝卜干被酸菜、头菜、榨菜所取代,似有不伦不类之嫌 。
f、原料环节偷工减料,典型地表现在:螺蛳用料不考究不注重卫生或者干脆连一点螺蛳都不放而熬汤 , 粉汤里应有的螺蛳味消失殆尽 。辣椒油的选用也杂七杂八起来,部分辣椒更是只见红彤彤的卖象,而不见实际的辣味 。
g、传统螺蛳粉所用应为干切粉,煮前应用清水将其泡软,这样弄出来的米粉爽滑而有弹性 。一段时期的一定范围内,为节约时间和成本,不少业者把干切粉取代为普通榨粉(即圆形米粉) 。同时问题干切粉也不断在市场涌现 。极大地破坏了螺蛳粉所用米粉应有的口感 。
5、复苏发展期(2001年——至今)
a、步入21世纪、国企改革攻坚期基本结束,伤痛慢慢得以抚慰 。柳州正在恢复之前的活力 。餐饮业的利好显现,螺蛳粉经过多年低迷之后 , 开始复苏,此时原本较受欢迎的桂林米粉早已大举跨越早餐市场,进军中晚餐甚至是夜市 , 市场分额不断扩大 。外地特色美食和小吃不断涌入,特别是外地其他类别的特色米粉也大举进攻柳州市场 。生性爱吃,乐意猎奇尝鲜的柳州食客们、粉友们(嗜吃米粉的人)不断变换着曾经难得激情变换的口味,人们的口味和选择面不断扩大,螺蛳粉不再是人们享受宵夜时的唯一最爱选项 。
b、2003年,“三品王”米粉连锁店抢滩柳州米粉市场 。本地不少一直抱持着“小本经营、小富即安甚至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的米粉从业者 , 开始不屑一顾,但到后来看到人家生意越做越大后,开始有了危机感 。
2004年,政府部门大规模开展“三项整治”(指的是整治脏乱差现象) 。之前的桂林米粉 , 特色米粉大举扩张和进驻;之后的连锁化理念强势入侵 , 使柳州米粉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速升级 , 传统柳州米粉和螺蛳粉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之大有目共睹 。
“鲶鱼效应”越加明显,本地有了危机感和想法的米粉老板们,开始思考起怎样搞连锁?怎样在米粉行业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怎样保持自己米粉的特色和美味?怎样提升自己店面的档次?成为这些老板们思考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
【螺蛳粉的来源和历史,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最近的这两年(2004—2005年)在不断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中,柳州市区不少米粉店的形象大为改观 。螺蛳粉低迷期显现的不规范现象,在市场机制的冲击和食客的优胜劣汰下,得以较大程度改观和恢复 。
c、螺蛳粉业者自身意识也不断提高,改良创新 , 连锁经营,方兴未艾!螺蛳粉的味道和做法回归传统的同时改良创新也在持续进行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客的要求(有人认为同样的价格,其他米粉可以吃到肉而螺蛳粉却不行很不划算),市场和食客的要求使得出现了传统螺蛳粉和改良螺蛳粉[如三鲜螺蛳粉(有肉型)]分类之趋势 。
6、结束语
不管是恪守传统还是改良创新,螺蛳粉复苏之势正在持续中 。螺蛳粉作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地位也从未严重动摇过 。愿螺蛳粉的前景越来越好 。还是那句话:“不食螺蛳粉,枉为柳州人” 。
由于历史原因,螺蛳粉的准确起源时间和地点已难可考,但在民间流行甚广,遵循尊重历史之前提下,稍微弥补螺蛳粉典故缺失之憾 。
发源地传说一:王记有阿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现“大可以饭店”楼),店员每天早上需学习,学习完却已是九点有余,来不及吃早餐的店员只好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蛳摊(现解放南路金鱼巷内)煮粉吃,店员觉得好吃,后来便买来青菜一起煮 。卖螺蛳的王记阿婆也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索性就卖起了这螺蛳粉 。之后经过业者前赴后继地数次改良,又加上其它配料 , 进而,柳州的经典小吃——螺蛳粉慢慢形成,满街飘香,民众为之狂然 。
发源地传说二:谷埠有夜市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民间商贸开始复苏 , 谷埠街菜市(牛奶巷附近)逐渐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电影院的事业如日中天,数量众多的散场观众从旁强势拉动,谷埠街夜市也随之形成 。而柳州人嗜吃螺蛳和米粉是一传统,一些精明的夜市老板便开始同时经营起煮螺和米粉来 。当时,人们尚未有今日我们这般丰盛美味的菜式可?。?故而肚内油水无多 。所以电影散场后,那些饥肠辘辘的食客们 , 不免有意或无意间地要求在自己点的米粉里加入几勺油水甚多的螺蛳汤 , 一同享用,这便慢慢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后其配料和制作工艺经过不断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发不可收拾,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其第一个繁荣期,螺蛳粉作为柳州原创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
发源地传说三:无巧不成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 , 饥肠辘辘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可是米粉必用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 , 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这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 。摊主将此记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 , 遂慢慢形成了现在螺蛳粉的雏形 。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 , 最晚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初 , 由于相关资料的严重缺失,确切的发源地已难考证,而有着浓重 “螺蛳情结”和“米粉情结”的柳州人,于无心插柳的不经意间,创造出一个名闻遐迩的柳州原创第一小吃——螺蛳粉 。历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 。
螺蛳粉汤内含多种中草药
柳州人都喜欢吃柳州的螺蛳粉,它不但是一种小食,那汤还是一种滋补药汤呢!据说,很久以前,柳州一带山区遇到了一次罕见的大干旱,田里的水稻都旱死了,闹起饥荒,人们个个饿得骨瘦如柴,面黄肌瘦,而一个经常上山采草药的老头却面色红润,气色好,精神豁烁 。人们深感奇怪,粮食都失收了,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吃出如此好的气色呢?那老头告诉人们,他经常上山采集甘草、草果、罗汉果等十多种山草药回来熬汤喝,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人们按照他说的方子,上山采草药煮来喝,果然避过了那场灾难 。柳州一带又盛产螺蛳,后来,人们将在田地、山沟里捡拾的螺蛳放到草药里一起煲来吃,发觉那汤药更有味更可口 , 后来又与米粉结合,就成了螺蛳汤粉 。螺蛳粉的制作与草药汤的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 , 就成了一种名小吃 。
初看螺蛳粉与桂林米粉差不多,其实细心观察是有分别的,颜色上螺蛳粉比较白 , 而桂林米粉略暗些 。加工上也有区别 , 螺蛳粉用的是陈年米,“越陈越好” , 放久的米失去了油性,没有了胶质,加工成米粉后,吃起来弹性却很好 。由于存放陈米的技巧很讲究,因此螺蛳粉店都不自己加工螺蛳粉,而是从加工粉店购买 。煮的时候更与桂林米粉相反,桂林米粉煮之前要用热水先泡 , 而螺蛳粉用的却是冷水泡,否则 , 粉煮熟后会断,没有弹性,所以掌握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要把螺蛳粉做得正宗 , 主要是看熬制的螺蛳汤以及配料酸竹笋、酸豆角、油炸腐竹干、水菜杆、辣椒油等的调配 。
螺蛳粉的由来如下:
1、198年代中,解放南路有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其店员早上常拿一把干切粉到隔壁阿婆的螺蛳摊去煮,后来又有人买来青菜调配,卖螺蛳的王记阿婆觉得此粉味道甚佳,于是就卖起了螺蛳粉 。
2、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谷埠街菜市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附近工人电影院的观众散场后喜欢在附近逛,形成谷埠街夜市 。柳州人素来嗜吃螺蛳和米粉 , 有些夜市老板同时经营煮螺和米粉,一些食客喜欢在米粉中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蛳汤 , 就此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
3、螺蛳粉起源于唐代,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我们广西柳州任刺史 , 由于心情不好,水土不服,不思饮食,身体欠缺,御衣不知所措 。时任府中大厨周万福十分焦急,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他到柳江河边去洗菜,随手捡回了几颗螺蛳 。回去后,精心为柳宗元做好了一碗螺蛳汤柳 。柳宗元非常喜欢 , 从此广为流传 。

螺蛳粉的来源和历史,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

文章插图
2、螺蛳粉是哪里的特产?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特产 。
螺蛳粉兼有辣、鲜、酸、烫等几种风味 。柳州盛产螺蛳 , 也爱吃螺蛳 。柳州人吃螺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柳州人一回到家乡都是在第一时间找一碗螺蛳粉大快朵颐,以解乡思 。
螺蛳之名来自汤底,螺蛳粉的汤底是用螺蛳(石螺) , 猪骨和药材熬制而成,螺肉鲜,猪骨香,辣油飘过满嘴爽 。传统的配菜是空心菜或者菜花、木耳、花生、酸笋、腐竹、榨菜、黄花菜、酸豆角 , 另外螺蛳粉店都有螺蛳蛋和鸭脚 。螺蛳蛋是鸡蛋煮熟剥壳后放在螺蛳汤里继续煮成的,吃起来有一些螺蛳的鲜味 。
发展历史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 , 虽然历史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传承悠久 。在柳州从事40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刘文认为 , 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说 , 柳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蛳的历史 。 
4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者在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等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 。“距今约2万年前 , 居住在白莲洞的‘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现在白莲洞遗址内还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迹 。”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金远说 。
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特产 。
它有辛辣,新鲜,酸辣的味道 。柳州有丰富的螺蛳,也喜欢吃螺蛳 。柳州人吃螺蛳已有几百年了 。他们回到家乡后,总是找一碗螺蛳吃 , 以了解自己的乡愁 。
螺蛳粉的来源:
有两个北方人一起来到柳州 。一天晚上,他们饿了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找一家米面店,但街上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 。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一家药店出现了 。他们快步走进来,点了两碗米粉 。但老板说汤用完了 , 只有螺蛳汤 。这时,老板突然想到用螺蛳汤煮粉 。后来,这种粉末被命名为螺蛳粉,流传至今 。
起源二清朝中叶,嘉庆三年,广西柳州梧州突降大雨,导致粮食短缺 。然而,受暴雨袭击后,竹笋大面积生长,只好就地取食 。为了防止再下一场大雨,他们把竹笋藏起来,但不经意间就把竹笋发酵了 。结果,发酵的竹笋又酸又脆,大雨还滋生了大量的螺蛳,他们煮螺蛳,汤也很鲜美 。他们用胡椒粉煮广西产的米粉 。这就是螺蛳的起源 。
螺蛳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 , 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 。[1]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 。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 。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 。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3]
2015年,在《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的第三次修正稿中规定将螺蛳粉的官方英文名定为:“Liuzhou river snails rice noodle” 。[4]2019年3月21日,螺蛳粉发源地广西柳州官方表示,感谢海外友人的关心 , 螺蛳粉是广西非遗 , 正逐步申请国家和世界级非遗[5] 。2021年5月24日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申报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6][
广西特色之一就是螺蛳粉,柳州出厂的螺蛳粉有非常之多,可以说是他们生活中的饮食必备了
广西柳州特产 。
螺蛳粉的来源和历史,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

文章插图
3、螺蛳粉的由来螺蛳粉起源于唐代,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来到广西柳州任刺 , 由于心情不好、加上水土不服、不思饮食,身体欠缺 , 御医不知所措 。时任府中大厨师的周万福也十分焦急,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 , 他到柳江边洗菜时随手捡回几个螺丝 , 刚精心只做好一碗螺蛳粉 , 柳宗元非常喜欢 , 则广为流传下来 。
螺蛳粉是柳州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 。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 , 非常美味 。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汤料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等配制而成 。
螺蛳粉的来源和历史,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

文章插图
4、螺蛳粉的由来和历史螺蛳粉是一道源自中国湖南省的传统小吃 , 主要原料是螺蛳,加上米粉、辣椒、花生粉、醋、蒜等多种调料制成 。螺蛳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湖南一带的农民在采摘螺蛳时,发现将螺蛳煮熟后,加上米粉和调料,味道非常鲜美,便开始流传开来 。后来,螺蛳粉逐渐成为湖南地区的一道特色小吃,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 。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 螺蛳粉开始在湖南省内外广泛流传 , 成为湖南省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如今 , 螺蛳粉已经不仅在湖南省内风靡 , 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的餐厅将其列为招牌菜之一 。
螺蛳粉的来源和历史,螺蛳粉的由来?想了解下

文章插图
5、螺狮粉的历史是什么?19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来柳州 , 到了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因骨头汤已没有,只剩一锅煮螺余下的螺蛳汤,摊主就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 , 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 , 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摊主后来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做成了螺蛳粉 。
螺蛳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 , 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 , 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 。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 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 。

风味特点:
螺蛳粉之所以叫做“螺蛳粉”,是因为它的汤是用螺蛳熬成的缘故 。外地人可能不习惯螺蛳粉汤辣和腥的味道,而这恰恰是螺蛳粉最大的特色 。精心熬制的螺蛳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腻的独特风味 。
地道的柳州螺蛳粉都会带着一股浓浓的奇葩的“臭”味,这股“臭”味来源于螺蛳粉里的酸笋,它是新鲜笋经工艺发酵后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让许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赏它的内涵的人,就会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 , 闻之开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滚 。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历史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传承悠久 。在柳州从事40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刘文认为,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说,柳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蛳的历史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谷埠街菜市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附近工人电影院的观众散场后 , 喜欢在附近逛 , 形成谷埠街夜市 。
柳州人素来嗜吃螺蛳和米粉,有些夜市老板同时经营煮螺和米粉 。一些食客喜欢在米粉中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蛳汤,就此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

风味特点:
螺蛳粉除了鲜、酸、爽、烫,辣味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它由柳州特有的软韧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萝卜干、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 。
未尝其味先观其色便会令人垂涎欲滴,红彤彤的是漂浮在上面的一层辣椒油,绿油油的是时令青菜,鲜美的螺蛳汤渗透每一根粉条,螺蛳粉中的辣椒油与普通的辣不同,此种带着有侵略性的辣,嫩滑香酥得让人忘了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