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迁书画过眼录读后感摘抄( 四 )


(大概这样的评价一般鉴赏家也不太会讲 , 很难在任何地方听到)
这些判断和通常的程式化的讲法都不一样 , 却和我们内心里倾向于感受到的相似 。而有更多记忆中看画的疑惑 , 能从书里获得解惑的指点 。
事实上王季迁看画的眼光 , (以及王先生自己画作) , 比同时代的人有着更开放的眼光、更希望把笔墨和布局、中画与西画结合起来的愿望 。
在书里也看不到人们热衷说的“童子功” , 在王季迁先生看来 , 笔墨是本能 , 思想是天分 。
(此外书中唯一或许和现在判断不相符的 , 是王季迁先生对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卷》的真迹的判断 。近来听说是苏州片 。或许需要看看李公麟的几种面貌分别从怎样的线索去追溯 。)
前段时间看最近最火的当代艺术家的油画 , 看到欧洲评论家论及这位画家的山水画 , 看到他受到赵无极的影响 。赵无极的画里有宋人的氤氲质感 , 本质上还是对空间的理解 。(最近读赵无极曾经指导学员的讲课记录 , 对空间的强调是第一位的 , 反复指点学员如何能让画面“动起来”) 。艺术史里来自图像的影响 , 除了来自直接的观察和借鉴 , 还是更多需要借鉴自最精到的鉴赏家的眼力 , 从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去领悟 。(毕竟赵无极之后 , 也很少有见到更抽象的对古代山水画的现代表达了 。不是吗 。)
现在艺术史的书越来越多历史掌故的考据 , 对于好或坏、雅或俗 , 越来越少提及了 。主观判断 , 或是学术规范之外的内容 , 但价值与高下 , 却原本该是书画的核心吧 。
《王季迁书画过眼录》读后感(四):曹蓉|鉴藏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王季迁《题画杂录》(上海书评)
在传统的著书体例中 , 杂录可以是具有浓厚私人性质的作品 。假如是稿本 , 更兼珍贵的版本价值 。《王季迁书画过眼录》所收《题画杂录》 , 属这一文献类型 。它以新历编次 , 具有日记的体式 , 撰于1942年至1945年 , 随所见先后 , 记录寓目、购藏的书画(主要是画作) , 间及鉴赏、考辨、价格等 。《备忘》一种 , 逐次品评两种“画册”中的作品 。几种合观 , 可见作为鉴藏家的王季迁生活、知识、思想的诸多面向 。而本文 , 尤其关心他认知书画的过程 。作品 王季迁(选青 , 1907-2003) , 本籍苏州 , 1928年负笈海上 , 于东吴大学修习法律 。课余 , 随同吴湖帆(1894-1968)鉴习书画 。1940年代初 , 观画、鉴画、买画 , 是其日常生活的主调 。《鉴画杂录》中 , 无日不是这样的记载 。但细琐的物事中 , 还埋藏书画认知的线索 。以王蒙为例 , 我们可见两者如何交织、相互推演 。1942年12月(按:原文未写明具体日期 , 按上下文推算补足) , 《杂录》记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