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亦怕“后生笑”( 二 )


【大师亦怕“后生笑”】倘若不被“后生笑”,任何科学结论或学术定论都亟待经受历史的考问和实践的检验 。其逻辑前提是必须摒弃“唯我独尊”的思维,除了以平等的姿态相互切磋外,还得营造质疑、讨论、批评的氛围 。大师们亦然 。诚如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所说:“批评必须把自己设想成为了提升生命 。”这里不妨说说张中行 。这位大师在20世纪末给《文汇报·笔会》撰文,认为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除了效忠一君,君敗亡则竭力致死和灭迹山林之外,可以走冯道的第三条路 。黄裳旋即在“笔会”撰文批评,并以汪精卫和钱谦益在家国危亡之际的表现,说明走第三条路的危害性 。面对如此言辞激励的批评,张中行并没有勃然大怒,予以反驳,而是在认真反思后,给“笔会”编辑致函:“拙作确有不妥处,年来老境颓唐,丢三落四,以致立论时只顾及原其不殉节,而说得偏激片面”,检讨自己“失误很多而成就很少,人视为失误,正是言必有中,心是不会不安然的”,并要求编辑公开发表此函 。黄裳和张中行,乃是大师邂逅大师——一方是提升生命式的批评,一方是怀揣生命被提升的意识来接受批评 。这无疑是对“批评”一词的完美诠释 。
大师亦怕“后生笑”,那么后生呢,当以这些高风亮节的大师为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