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保健养生知识?

1、中医保健养生知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周霞继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脾胃病科 三甲
中医养生就是人体适应内外环境、保持阴阳平衡 ,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还要考虑季节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势而为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有三点,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是既病防变 , 扶助正气、驱除邪气;第三是预后防复发;另外是注重养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
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非常繁多,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和学科 。简单的说,中医养生可以分为四季养生,就是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养生方式 , 像春天多干燥,应该养肝;夏天预防中暑,应该补脾;秋天应该注意保湿,以防止伤肺;冬天应该注意养肾等 。中医养生性别的不同,养生的方式也不一样,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很大,男性养生重在补气,女性养生重在补阴 。中医养生对于不同地域也有不同要求,像南、北方的养生方式也有很大差距,南方湿气较重,所以应该重在防湿;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应该重在润燥等 。
养生的方法有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 , 针灸、按摩、气功等等 。《黄帝内经》中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因此本质来说,养生就是养心,调摄精神,从而使精神与形体相得益彰 。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保健养生知识?

文章插图
2、什么是养生保健 什么是养生保健
什么是养生保?。谏钪校?很多人对于养生保健都是感到不明白的,其实这个词语大家早就有了解过的 , 我为大家整理好了什么是养生保健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
什么是养生保健1
养生保健的内容非常宽泛 , 中国从古至今对养生保健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 。养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身体锻炼、精神养护、克服不良习惯、注意生活节制等方方面面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 , 重要的是顺时养生 。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 健康长寿 。
倡导: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 。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 。
阳光思维模式:用快乐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家庭 。
什么是养生保健2
养生保健师指利用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 , 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学、练、检、调、养等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实现机体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从业人员 。
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内涵和养生传统的国度,养生早已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生活标志,不仅是中老年人会关注,年轻人受工作压力、日常作息和不良习惯等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养生,说已成为席卷社会的时尚风潮也不为过 。
养生保健师的主要工作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科学工具 , 科学准确判断出人群体质(相当于中医望闻问切诊病,却不需要晦涩难掌握的望闻问切);
2、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相当于收集病史);
3、判断发病倾向、亚健康状况和基本情况(潜在健康状况);
4、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判断容易患上哪种基本);
5、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养生保健咨询与指导(相当于下医嘱);
6、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服务方案(相当于治疗疾?。?。
什么是养生保健3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佣锏窖幽暌媸俚囊恢忠绞禄疃?。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
养生原则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 , 尤其是如果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草本曲纤等,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 。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 。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 。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 。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
什么是养生保健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清楚了 。在平常的时候要时刻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来保证身体健康 。另外在选择什么方法进行保养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保健养生 。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保健养生知识?

文章插图
3、中医养生的保健知识有哪些中医在养生保健领域十分重视脾胃功能,并将脾胃功能简称为“胃气”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养生保健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首先,要说冬季如何养生,我们肯定要从《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中找指引,我从《黄帝内经》中悟得一首小诗用来释义养生:养气养血养形神,生长收藏和阴阳,顺其自然天人合,养生之道顺四时 。
《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认真学习《黄帝内经》 , 有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就能远离疾病,远离医院 。
然而 , 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医这四家都强调养生就是要养人的“三宝”:精、气、神 。儒重气,道重精,佛重神,医家重保养和治疗,只有精气神三者合养“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 。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如中医养生、经络养生、食疗养生、体质养生、四季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瑜伽养生、泡脚养生等等 , 其道都在《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里有详细介绍 。
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我们: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 使气亟夺 ,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 , 奉生者少 。
最后,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命潜伏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较盛,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 , 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
寒风凛冽,天寒地冻,除了南方的城市 , 各地会出现水结冰 , 地冻裂的景象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 阴邪伤阳后 , 人体阳气虚弱 , 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因此 , 我们应冬气之养藏之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 ,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冬季天气寒冷,阴气最盛,因此肾与冬气相通应,此时寒邪最易侵袭的就是肾,所以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养气养阴” 。冬应肾而养藏,肾是人体生命之源,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肾的府第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 , 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 为全身阴阳之根本 。此外 , 肾主水液,主纳气 。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 , 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 。《医方集解》说:“肾精不足,则志气衰 , 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因为肾脏是五脏中最后衰老的器官 。所以要想身体健康,肾气要充足,肾气旺,机能强健,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
保健饮食原则
定时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 , 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 。都应主动进食 。避免过饥或过饱 , 使胃保持有规律的活动 。每餐还应保持食量适度 。
温度适宜
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否则,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 , 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 。
细嚼慢咽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 。咀嚼的次数愈多 , 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 。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
饮水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 。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 。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
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 。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 。可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
多甘多暖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 。比如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 , 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 。
如果食疗不能快速达到效果,可以配合穴位按摩、体育锻炼等,通经活络 , 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 , 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 , 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
中医养生运动保健
按脚趾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 , 重点是第二个脚趾 , 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
暖肚脐
每天上床后 , 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
搓腹部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 , 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 。结束后 , 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
敲胆经
每天在大腿外侧的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上用力敲打,左右各两百下,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 , 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时间大约15分钟 。这种做法可以刺激胆经,强迫胆汁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功能,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
揉太冲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保健养生知识?

文章插图
4、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 , 供大家参考 。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 , 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 ,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 , 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 , 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 , 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 。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 , 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 。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 。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 。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 。《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 , 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 。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 , 使之适度 。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 。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 。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 。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 , 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 。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 。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 。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 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 。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 。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 。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 。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 。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 。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 。《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 , 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 。……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 。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 , 才能养生 。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 。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 , 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 。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 。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 。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 , 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 。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 。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 , 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 。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 , 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 。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 。”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 , 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
首先,重视养德 。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 。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 。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 。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 。“善养生者 , 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
其次,重视养心 。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 。如果杂念重生 , 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心理安宁 , 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
[5]《吕氏春秋・贵生》 。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 , 即反射区 。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 。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 。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 。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 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 。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 。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 , 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 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 , 足三阳之终 , 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 , 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 , 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根据这个理论 , 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 。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 。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 。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 。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 , 激发人体潜能 , 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 。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 。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 , 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 。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 。通过采用足部按摩 , 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保健养生知识?】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 。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 。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 。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 。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 。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 。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儿童、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 。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 , 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 。不宜做足部按摩 。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 。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 。在日常生活中 , 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 , 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 。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 。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总结 ,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保健养生知识?

文章插图
5、中医养生的根本目的是 中医养生的根本目的是
中医养生的根本目的是 , 随着人们的经济条件变好,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 , 于是很多人在生活之余便开始关注养生,很多人都会选择中医养生,那中医养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 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 。
中医养生的根本目的是1
养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用健康的生活、用健康的信念活出个精、气、神来 。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恶劣的环境下,与大自然搏斗 , 在获得生存空间时,也探索出一整套养生的方法和理论 。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篇,所谓“生” , 就是生命、生长、生存的意思;“养”,就是保养、护养、调养、补养的意思 。
养生就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寒温等形式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揭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
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透过强调未病先防,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
可以看到,“养生”的根本目的 , 不仅仅是延长生存的时间 , 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养生就是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生命的学问 。
社会发展到今天 , 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极其精神,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空气污染加剧、气候变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及人们自身的放纵,以致于人类不得不面临许许多多的健康困境 。
即使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人类追求养生的目的是否发生了改变呢?
没有 。一直没有!
养生的根本目的 , 还是为了提高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
中医养生的根本目的是2
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是为了少生病,更有精气神,体格更好,身体更健康 。
一、没有疾病的健康中青年人群养生
这类人群养生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尽量减少疾病 。如生活饮食上的不良习惯,抽烟,喝酒,熬夜,碳酸类饮料等 , 当把这些方式改变之后,可能就是最大的养生了,其次,如果能够合理的搭配饮食,早睡早起,坚持运动那就更好了 。
二、有病症后的养生
已经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养生 , 更应该注意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 , 注意清淡饮食 。生活中多吃一些有利于降低血压和血糖的食物,坚持运动,定期检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这类人养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病症的改善 。
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养生
人体的器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上了年纪之后 , 身体各方面机能已远不如年轻人,免疫力下降,稍不注意就会生病 。多数老年人养生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老年疾病 。老年人要注重养心,养性,平静的内心 , 适当的锻炼,做保健操或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 。
现在是春季,我们可以在早晨7点左右睡醒,然后做一套保健操 , 活动活动四肢,腹式深呼吸、提肛运动等共约半小时;8点左右吃早饭,早饭要吃好 , 除主食外 , 还应搭配一些蔬菜、肉、蛋、奶等 。吃饭前最好喝几口汤,所谓“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其次,饭吃七、八分饱就够了 , 适当节食有益于健康长寿是很多养生人士的共识 。
科学养生对健康长寿有很多好处 , 这就如同自行车一样 , 几年前家中购买了两辆同品牌的自行车,一辆我用 , 一辆我弟弟用,由于我保养得法,至今依然铮亮如新,骑行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而我弟弟的自行车,由于不注重保养,早已破烂不堪了 , 甚至已经不能再骑了 。
虽然很多人在饮食上很注意 , 但是还是避免不了,平时会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所以 , 养生需要坚定的毅力,长期坚持下来才会达到效果 。养生的最佳状态、最高境界是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做好该做的事,广泛吸纳中外传统养生方法,也不断学习新的科学养生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