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山东大学 中华好诗词20160730( 五 )


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 。
季羡林也据...
《有的人》这篇小诗的作者写作背景臧克家 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
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
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 。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 。
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 。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 。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 。
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 。
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 。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
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
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 。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 。
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 。
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 。
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