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节号长春上一句是什么,“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1、“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孟昶撰
【注释】(1)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 。题桃符 , 古时习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 。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 。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 。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卫凶”的“门神” 。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对联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为作者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 , 这便是“春联”的开端 。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nh
【鉴赏】关于此联,有四种说法: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 , 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 。”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 。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c;Z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 。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 。’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 。”按此说 , 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 , 作者乃孟昶本人 。~wBno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Bw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 , 为学士 。王师(按: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 。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
《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按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 。《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最后一说 。“末年”,乃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 。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R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 。Y
'
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 。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IL,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 。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
“佳节号长春”的上联是新年纳余庆 , 来历如下: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 。
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年除夕,命学士为词,写桃符,放在寝门左右 。末年(964年),学士辛寅逊写词 , 孟昶认为写得不好,便自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 。”这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
扩展资料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名的原因:
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的上联是指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下联是指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此联是迎春祈福之辞 。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 
公元964年春节 , 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 , 将孟昶等掳走 , 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后蜀的都城成都的地方长官 。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自己的生日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 。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最早的一幅有记载的春联据说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所书 。孟昶大概也和朱元璋一样喜欢对联,他在降宋前一年的除夕,也让大臣们写春联自己品评 。结果大概是对大臣们写的都不满意,于是他自己写了幅:“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子,群臣自民齐呼妙也 。没想到这个被孟昶号为“长春”的佳节竟成了他在位的最后一个春节,第二年,后蜀就被宋灭了 。按照现在的最新说法,其实早在唐代就有关于对联的明确记载了 。唐高祖李渊的侄儿江夏王李道宗曾有题于寺门的一幅对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
这已是很不错的对联了 。
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最早的一幅有记载的春联据说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所书 。孟昶大概也和朱元璋一样喜欢对联,他在降宋前一年的除夕 , 也让大臣们写春联自己品评 。结果大概是对大臣们写的都不满意,于是他自己写了幅:“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子 , 群臣自民齐呼妙也 。没想到这个被孟昶号为“长春”的佳节竟成了他在位的最后一个春节,第二年,后蜀就被宋灭了 。

嘉节号长春上一句是什么,“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文章插图
2、中国第一副春联是什么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作者是五代后蜀的皇帝孟昶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 , 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意为新的一年继续接受着上年的恩赐,新春佳节一起期盼春天常在 。
语句非常应景 , 虽然不甚工整,但由于名人的大v效应 , 很快便流行来 。孟昶于是成为中国春联创作第一人 。
孟昶写完春联的第二年,赵匡胤北宋的伐蜀大军势如破竹 , 和以往历次伐蜀一样,一攻破剑门,蜀国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带水 。
北宋平定四川后 , 派来一位官员知成都府,成为四川的最高长官 。此人名叫吕胤,字余庆,因避太祖讳,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吕余庆 。
吕余庆签发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经成为大宋子民,以后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过“长春节”,这个节是赵匡胤的生日 。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皇帝孟昶
嘉节号长春上一句是什么,“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文章插图
3、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者是谁?“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的作者是孟昶 。
五代时 , 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 , 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 。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 。别人再不敢动笔 , 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人物经历
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 ,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 , 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 。
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
嘉节号长春上一句是什么,“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文章插图
4、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面什么对什么新年对嘉节,纳对号,余庆对长春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 。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
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 , 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 , 但亦有印制的春联 。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
扩展资料: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 。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 , 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
新年对嘉节,纳对号,余庆对长春
同时余庆分别是两个地名 , 余庆县在贵州?。ご菏羌质〉氖』?
嘉节号长春上一句是什么,“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文章插图
5、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 , 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 , 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 , 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 , 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 , 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 , 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 , 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 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 。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 , 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 , 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
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 。但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 , 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上,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 。有的在板上刻些驱邪符号,或画上两个神像: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
古书记载,这两个人是上古时一对兄弟 , 哥俩都有捉鬼的本领 。他们住在东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树下,树东北有一个大洞穴,叫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 。哥俩就是负责在洞口检查群鬼的行径,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用苇索缚起来,送去喂老虎 。黄帝知道后非常感激,向他们行礼致敬 , 又令每户在家门口立一块桃木板,上面画两人图像以御恶鬼 。但年年画像比较麻烦,后来有些人家,只在门口挂一块桃木板作象征,或在板上写几句吉利话 。唐代后,由于格律诗的发展 , 人们开始讲究句子的形式美 , 在桃符上一左一右写上两行比较整齐的句子 。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 , 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 。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 。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在这之前,也不一定没有,只不过没有记载下来 。
孟昶是一个昏庸皇帝,只因他地处偏僻,才一时得以偏安 。在他题联的第二年,被宋太祖灭掉 , 投降后封为秦国公 , 七天后就死去 。有人说孟昶亡国,在他题联那一天就注定了 。因联中出现“长春”,而“长春”正是宋太祖诞生的那一天的节令名,这是个不祥的 �语 。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 , 即桃符也 。”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应该是 我以前看过书上说过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上一句是什么,“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嘉节号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