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国人文风俗( 二 )


板龙灯
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灯组成,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 。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 。舞灯时,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动作阵势 。如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 , 锣鼓唢呐 , 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 。
祭窑神
祭“窑神”的习俗来自古代万历年间发生在瓷都的一个传说 。
相传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为给皇帝烧造青花大龙缸,瓷工日夜赶制 , 备受煎熬 , 随着期限的临近,龙缸迟迟未烧成功,此时一位名叫童宾的窑工不忍众瓷工再受鞭笞,愤而投身窑内熊熊烈火,火熄之后,龙缸奇迹般地烧制成功 , 神宗皇帝据此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并立祠 。
后代窑工为纪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先辈,把童宾称为“窑神”,遇上窑上盛事都要祭拜这位“窑神”,祈求“窑神”保佑窑火兴旺,窑工生活富庶 。
徽剧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 。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 。
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 , 也唱西皮、高腔、昆腔 。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风靡全国 。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 。
本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 。解放以后,江西各路采茶戏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抚州采茶戏《秧》等 , 曾在全国性地方戏汇演中获奖并拍成**上映 。
九江采茶戏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 , 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 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 , 故又名“三角班” 。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 , 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颇受群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