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三 )


【姓氏的来源是什么】扩展资料:


按照现今的观念,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 , 但在先秦时期 , 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 , 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的结构 , 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 , 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 , 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
这时 , 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 , 这就是“氏” 。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两者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古人有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 , 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姓氏浅淡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 , 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1]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 , 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 。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姓产生后 , 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 , 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 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 , 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
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 。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 , 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