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简介及其作品( 五 )


第二件事是完善政府机构 。中统元年七月,立行中书省于燕京 , 取代原燕京“行尚书省”掌理汉地政务,王文统以平章政事主持行省工作 。命各宣抚司选取儒士、吏员通钱谷者赴省任用,置左、右司及其他各下属机构 。二年初,行省颁新政条画于各路宣抚司,对税粮出纳、劝课农桑、刑罚治安、州县官吏考核黜涉等等地方政事都作了规定 。三月,文统奉召至开平,遂与中书省诸宰执反复集议政务,奏准施行,主要有:置中书左(吏、户、礼)、右(兵、刑、工)部并定其职责,任命了左、右部尚书;制订民事条画二十七款及各路宣抚司应行条画七款;内外新旧官员改授定制;制订中书省工作条例十条等 。
第三件事是改革五户丝制度,限制投下权利 。太宗八年(1236),将中原州县民户分封给诸王贵戚勋臣(投下) , 在耶律楚材建议下实行五户丝制,即每二户出丝一斤纳于国家,每五户出丝一斤纳于投下(宪宗时增加为国赋每户一斤,投下赋每五户二斤,故称“二五户丝”),由朝廷设官统一征收 , 每年按数颁给各投下,此外不得擅自征敛 。但实际上各投下都径自派官向份地民户征赋,百般搔扰,且往往额外多取 。投下对份地的榨?。椭詈钭ㄈㄒ谎堑笔弊畲蟮谋渍?。中统元年,中书省议:“诸投下五户丝科,自来就征于州郡”,“如此是恩不上出,事又不一,于政体未便”,遂奏准皆输燕京总藏,每年令各投下派官到中书省按数支取 。此外,中统二年,中书省又对在诸路附籍的投下私属人户进行整顿甄别,除某些特定的投下赋役外,均令与民户一体承当差发(同上) 。这些措施无疑是对投下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
2005-9-2 14:38 回复
2116812
14楼
布衣拔擢 , 受命秉政
由诸侯幕僚一跃而为朝廷宰相 , 是王文统生平的最大转折点 。一方面,忽必烈“授之政柄”、“委以更张庶务”,使他得以尽其才智,伸展抱负;另一方面 , 也使他成为权力和派系不同政见斗争的焦点 。
王文统是在关键的历史转变时刻受命掌政的 。自蒙古进入中原以来四十余年,一直未能建立起适应中原汉地的统治制度 。太宗时,耶律楚材力图逐步推行汉制,改变蒙古的统治方式,但受到极大阻挠,其所定制度“见于设施者十不能二、三” 。郝经把当时汉地不治的情况概括为:“法度废则纲纪亡,官制废则政事亡,都邑废则宫室亡 , 学校废则人材亡,廉耻废则风俗亡,纪律废则军政亡,守令废则民政亡,财赋废则国用亡 , 天下之器虽存,而其实则无有 。”宪宗时期,“旧弊未去,新弊复生” 。忽必烈即位,始决意进行根本改苹,而“更张庶务”的责任就交给由王文统主持工作的中书省 。中书省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设置十路宣抚司 。当时各路长官多世侯 , 尽专兵民财赋之权,州县官吏皆其部属,也是子承父职 。数十年来,他们上下相传,自行其政 , 视辖境为领地,人民如私奴 , 任意盘剥欺压 。如平阳、太原路,“官世守,吏结为朋党,侵渔贪贿,以豪强相轧,其视官府纪纲及民疾苦殆土苴然,而贫弱冤抑终莫得伸”,“赋役素无适从,官吏狼狈为奸 , 赋一征十,民不胜其困,故多逃亡”,即是典型情况 。他们一方面对人民*刑暴敛,另一方面又隐漏户计,侵蚀官赋,将“合该纳官存圄包银 , 并丝料粮税等差发,……私已用度,以致民间俱各征足,官司不得实用” 。因此各地户口减耗 , 国家赋税严重受损 。早在忽必烈即位前 , 不少谋臣就提出改革地方统治制度、限制诸侯权力的建议 。中统元年五月,遂立十路宣抚司,对各路诸侯实行监督 , 整肃州县吏治,旨在使人民安于田里,国赋能如数征收 。对宣抚司官的考核标准即是“户口增,差发办,方为称职”;先后所颁圣旨条画 , 规定了宣抚司对所管地方官吏以及户口、财赋、刑罚等各方面政务的体究权责 。宣抚使、副多以忽必烈原藩府旧臣出任,或出于文统所荐举 。宣抚司的设置虽不足两年(中统二年十一月罢),而治效颇佳 。如平阳太原等路宣抚使张德辉,惩办了特别恶劣的官吏数十人,“拽剔吏弊,遴选官属,庶政一新”,同时整顿赋役,“阅实户编,均其等第,出纳有法,数十年之弊一旦革去”,当地老人称颂“六十年不期复见此太平官府”,考绩为诸路之最 。其他宣抚司也都在改进吏治、安定社会、劝课农桑和均平赋役等方面作出了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