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子扶苏”的诗句有哪些?( 四 )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
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
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
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
带乔 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出自: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出自:山有扶苏先秦:佚名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译文及注释 1、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
戟,古代兵器 。
⑵销:销蚀 。
⑶将:拿起 。
⑷磨洗:磨光洗净 。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
2、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
注释①扶苏:树木名 。
一说桑树 。
②隰(xí席):洼地 。
华:同“花” 。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
④狂:狂妄的人 。
且(jū居):助词 。
一说拙、钝也 。
⑤桥:通“乔”,高大 。
⑥游龙:水草名 。
即荭草、水荭、红蓼 。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
3、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