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泾简介及详细资料( 二 )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临泾镇将郝玭对泾原节度使段佑建议说:"临泾地险要 , 水草美,吐蕃将要入侵占领,唐军必须加强防御,修筑坚固的城池,屯兵驻守" 。段佑采纳了郝玭的建议 , 向唐宪宗呈请修筑临泾城的奏章被准,奉旨于公元817年修筑临泾城(即今县城西二里处的临泾故城),并在此城统兵镇守,郝玭残暴无比,对吐蕃俘虏刀刳其肉,将尸骨送给敌营,吐蕃兵毛骨悚然 , 不敢入寇临泾 。
公元1132年,宋陕西都统司同统制军马杨政在方山原打败金兵,朝野称颂 。
西汉时所置的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县南,东汉时安定郡的郡治曾设在临泾 。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临泾,属秦凤路 。镇原县庙渠(宋属开边)乡的王新庄村白梁湾宋代古墓群出土的白氏古墓志(现藏庆阳市博物馆) , 明确记载"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 , 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临泾的物证 。金代原州仍在临泾 , 属庆原路 。
临泾城是临泾县治,一度曾设过安定郡的郡治,又设过原州的州治 , 也是镇原州的州治 。明初镇原州改县,从此临泾县被废 。但临泾城、临泾街的名称一直沿袭至清朝和民国 。民国初年镇原县划为五个区,县城方圆几十里为第一区 , 又称中区,1935年在县城成立临泾镇 。第一区辖一街十六村,村管庄 。一街即临泾街 , 管22庄,即庙沟庄、庙里庄,陈家沟沟、陈家湾、范园子、蚂蚱沟沟、黄蛟岔、毛家堡、张东庄、满州城、黄家湾、张野毛山、莲花池、秦家园子、尤家坪、常家山、谢家山头、张家山、黄家岔、秦家沟圈、白家原、白家小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临泾区,承袭了民国时期临泾镇的名称 。区址东移10公里至寇家庙 。1958年改为临泾公社 。1983年又改为临泾乡 。
自然环境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 。该乡地处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不穷,《潜夫论》蜚声中外 , 北魏灵太后 , 治国清明 , 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 。位于镇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接太平镇,南壤城关镇、屯字镇 , 西邻开边镇,北毗孟坝镇 。境内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 。全乡总土地面积2802万亩,耕地面积946万亩 。平均海拨13029米,年平均气温99℃,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 。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10个乡直单位,总人口36971人,总农户8260户,其中农业人口36226人 。全乡已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网路 , 镇西、镇三公路穿境而过 。全乡1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