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原来只需如实观照( 四 )


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境界在逐步提升,妄猜这也是作者理解的逐步深刻 。应了那句“观山是山,观山非山 , 观山还是山 ”。
《遥远的救世主》 里面丁元英自己也在寻经问道,王庙村扶贫也算是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这个过程来见证众生相、见证人性、见证社会的文化属性 。最后关于丁元英的最后归宿 , 有个网友通过分析 , 判断去五台山出世,算是得道了 。
在 《天幕红尘》 中 , 一开篇,主人公叶子农就已经由道的不可知到“见路不走”的行动法则开始入世 。
叶子农自己解释到:“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 。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 , 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
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 。
见路不走是让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 , 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 , 心里不踏实 。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了 。
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 , 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
三部曲(第一部的 《背叛》 在这么不再赘述,喜欢的可以自行去看)通过描述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人生命题,从成长、成熟到发展,从入世凡尘、出世求道到回归本心,整个就是作者豆豆或者他背后的人所经历的整个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整个轮回过程 。
或许我们很多人还处在《背叛》里面宋一坤的 解决生存温饱问题 的阶段,也许有人处在丁元英精神归宿的 求道阶段 ,还有人或许已经是觉悟到“ 看山还是山 ”的人生平和状态 。
说到这里我想起马未都讲到的一个故事:马未都在人生60岁的时候 , 没有摆酒请客收礼,只是一个人去看望当年给自己接生的主治大夫,一位享受国家军级待遇的百岁主治大夫 。老人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看淡一切,内心一片宁静 。
这就是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你人生所看到的人、所读过的书、所经历的事情,都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如是观照即可,无需太多贪嗔痴的妄念 。
"如实观照”指的是个人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并没有太多过于神秘的内容 。
言外之意,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大都处于迷失的状态之中,而无法做到“如实观照” , 当然,有人可能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说自己看“一”是一,观“二”是二,从未出错过,这难道不是“如实观照”吗?
人生充满竞争,高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做事情是否有谋略 。高人做事,总是“一套一套”的,而普通人做事,总是“一拍大腿”就去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