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三 )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

《西厢记》读后感


古往今来,最真实的是亲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爱情 。
爱情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的 。但王实浦的《西厢记》让我理解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他们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行为令我敬佩万分 。
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 。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 。后来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 。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 。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