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 。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
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 。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 。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依据】
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人点、突破口,正像我们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数问题,即只有惟一一个标准答案 。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出现了一个以为是正确答案的答案,人们便会停止不前,也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科学、最完美、最捷径,往往就否定再没有别的答案了 。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起来,新的发明创造便很难诞生 。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暗含了告诉人们: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 。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怎样才会有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 。原来,创造力的产生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后又能正确的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常之重要的 。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综合运用它们,可能新的火花就在此产生、进发 。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 。作者在此引述了专家的一个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树信心的问题 。是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会有创造力?不然,它还要求你若真“想拥有创造力,就要留意自己身边细小的想法”,从细小的想法中去发现,去提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