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二 )


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观点 。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 。它既阐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意身边的细小的想法、变化是不行的 。各分论点紧紧为中心论点服务 。
二、论据充分
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 。为了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首先,作者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列举了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等事例来论证 。这是用事实作为证据的 。第二个分论点是用询问的方式提出来的,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次,作者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紧接着,作者又用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论证 。在充分运用证据论证各分论点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 。同时,发出号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三、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 。体现在下述三方面:①准确、严密 。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 。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结论只有一个 。其实理解问题同属于此类 。又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并非轻而易举”准确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是积累、活用知识的产物 。②生动 。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引入,直观、生动,让人一目了然 。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既生动又具体 。同时设问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在读起来时有气势,避免了平铺直叙 。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探究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去领悟作品所倡导并坚信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进发 。明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