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其一的诗词( 二 )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 。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 。
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 。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
杜甫的望岳整首诗的诗词?望岳 唐 杜甫其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其二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
其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
译文:其一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
其二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
其三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