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其一的诗词( 五 )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
小第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拖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 举荐,及进士第 。
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 。
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
提及义山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 。
的确,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氲氤氤的审美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 。
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 。
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 。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
”同样,《夜雨寄北》也是这样一首难解之诗 。
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奁,以寓感愤”之作 。
下面,笔者不惴浅见,对《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请于同仁方家 。
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推崇一种重视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选用、取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图 。
首先,我对本诗简予“细读”: 1、“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
2、“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
3、“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
4、“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
这一首诗,单从字面而解,亲切明快,不过写出了设想归后向那人谈及此时此地的情形,结构上回环对称,殊不难解 。
但是,由于这首诗缺乏时空转换的限制,颇乏伦次 。
同时,也由于本诗主体的隐在性,使诗具有了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这首诗读起来,写的是什么,让人感到摸头不着脑 。
这首诗究竟应作何解呢? 古人论诗的“含蓄”,常以“风调”而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这是对“含蓄”和“风调”的准确诠注 。
窃以为,义山此诗,应是有所寓托的 。
义山宗“李”,虽不是皇室后胄,却常常攀龙附凤地标榜“家在山西”,且时时流露出一种“系本王孙”的优越感,但结合义山后来反差天渊的畸零不遇的命运--夹身于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打压,以至坎坷失意,沦落终身--来观照本诗,是极为合适的对应参照 。
作者当时幕居东川,落拓困顿,和故交新贵云泥分隔,冀望于有人为之援手,这是人之常情 。
诗首之“君”字,究系何人,不得而知,也许确乎有过关心他的友人寄书探问,也许是臆想中对令狐等掌权者垂询的深切渴望 。
我觉得二种理解都可以成立 。
“未有期”三字则满怀着无奈失助的感喟 。
第二句则点出了寓地巴山,描绘了绵绵的巴山夜雨,盈池的雨水难道不正是诗人神驰长安的象喻 。